蒙古贝勒熙凌阿府邸位于东城区灯市口大街55号,现在是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冯其利《寻访京城清王府》》(文化艺术出版社)记载,嘉庆八年(1803年),灯市口大街55号这里称贝勒府,以丹巴多尔济祖母和硕贤良格格守节寿八十,御书匾额赐之。熙凌阿为丹巴多尔济曾孙,光绪二年(1876年)袭贝勒。
二十五中网站介绍,二十五中原名育英学校,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工理会创办,是北京市第一所教会学校。



灯市口大街55号北京市二十五中

灯市口大街
2013年6月17日北京旅游网《男育英、女贝满,龙凤呈祥灯市口》摘录:
从车水马龙的王府井大街拐进优雅僻静的灯市口大街,路北一座中式的三开间大门格外引人注目,精致的门楣,磨砖对缝的影壁。如此的气派难道是哪家王府?还是香火繁盛的寺庙道观?再一瞅,一面书卷 气十足的校徽提示了这里的身份——“YY”两个字母,莫不就是曾经笑傲京城中学之林的“育英”?进入大门,绕过刻着“致知力行”这一育英校训的影壁,顺着曲径通幽的小路穿房过院,三座古朴素雅的19世纪美式教会风格小楼端庄窈窕,宛若三姐妹携手站立。“1864年建校后,这三座小楼陆续建成,最年长的已14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80岁高龄。”育英中学解放后改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尽管沧海桑田加上社会动荡,但三座小楼依然栉风沐雨、傲立至今。据一位老师介绍,操场西侧这三座砖木结构的小楼,由南而北分别是邵氏楼、贝氏楼和贝满中斋。邵氏楼为砖木结构,底层架高、木楼面、坡顶。东、北两侧建有围廊、方木柱、传统式木栏杆以及倒挂楣子、花牙子等,“大修时,除了屋顶上的青石板瓦换作了水泥瓦,外墙面做了防震加固外,一切都没变”。但同为二层的贝氏楼,西侧部分于解放后被拆除。而从门楣处砖刻门额上依稀可辨的“贝满中斋”,则有座四层钟楼和漂亮的女儿墙,甚是壮观,但本是“L”形的建筑现在却是个“I”——它的北侧部分也于“文革”刚结束时被拆除。看到这,估计您有点迷惑?这门口明明挂着“育英”的名号,怎么里面这楼却叫“贝满”呢?莫不是和当年与“男育英”齐名的“女贝满”有什么关系?原来,这育英中学和贝满女中本是对儿龙凤胎,同为基督教公理会在1864年创办。育英是男校,贝满是女校。那曾是女中教学楼和教工宿舍的贝满三姐妹,又怎么玩起了“乾坤”大挪移?这是因为解放后这“育英—贝满”家族繁衍,又多出不少家庭成员,之后屡次分合、搬家,结果当年本来是贝满女中初中部的三座校舍,“文革”后又跑到了“男育英”的继承者25中校园里去了。著名作家臧克家之女臧小平女士,曾于1962年起在贝满女中的继承者北京女12中度过了她初高中的6年岁月。“当年的学校占地颇大。初中部上课的地方还有一座漂亮的教堂,高中部则安置在不远的中式院落中。校园里芳草如茵,如烟似雾的藤萝架下时常会传来朗朗书声……”如今的贝满三楼“一潭池水楼前静卧,水面上浮萍漂摆”,臧女士若故地重游应该是可以找回昔日时光的,只是当年那座堪称全院精华的教堂,如今原址上已是25中的教学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