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2017-01-25 12:05:38)
标签:

林觉民

陟山门街

广州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故居

福建高等学堂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林觉民、胡适故居位于西城区陟山门街6号。

林觉民(1887-1911年)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与妻书》震撼人心。

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网站记载,林觉民故居位于西城区陟山门6号林觉民(1887-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天外生。福建闽县(今闽候)人。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从事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接黄兴等人通知,回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与方声洞等袭击总督衙门,受伤被捕遇害。林觉民生前曾在北京陟山门6号居住。

林觉民以后,胡适也曾在陟山门6号居住。

中国新闻网《胡适居京的住所》记载:胡适在北京,最初住在南池子缎库后身8号。后搬到钟鼓寺十四号。后来,胡适出版的著作日多,销路一好,收入就多了起来。在这时期,他到国外去了一次,住了10个月,不断讲学挣了些钱。归国后,林觉民的住宅出让,房子在景山大街陟山门6号。钟鼓寺的房子是平民百姓的家,陟山门的房子却是官僚政客的公馆了。房子宽敞了很多,院子也大,气派也两样了,有长廊,厨房中有机井。林觉民原有的家具陈设及皮沙发等全部买过来了。1930年,胡适从上海回到北京,再任北大教授。象陟山门那样的房子又不够用了,于是又找到后门米粮库4号的房子。

陟山门街位于景山和北海之间,走在街上,任何角度都可看见皇家标志性建筑。东起景山西街景山西门,西至北海东门陟山门,进门后即白塔山。街因陟山门得名。陟山门街清宣统时称陟山门大街。民初简称陟山门,后又改回宣统时之称。1965年定今名。

到现场看,和以前人写的文章一样:“让我遍寻不获的是位于景山大街陟山门6号的第三处故居”,以及“在陟山门街拉大锯式地来回行走,就是总也寻不见6号”。陟山门街东西走向。双号在南侧,有门牌号的最小双号是16号。比16号小的东侧有两门,在街的西头。

后来看一篇文章介绍,林觉民、胡适先后所住的陟山门大街6号现在的门牌号是7号。7号还在,可能房子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有的文章说胡适之前6号户主是林长民。林长民(1876-1925年)是林觉民哥哥,林长民、林觉民都在这里住过也有可能。

人民网引 2011927日人民日报《揭秘烈士林觉民身世 首曝千古绝唱《与妻书》真版》(江宝章):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坐落于福州三坊七巷最北端,飞檐黛瓦,粉墙青砖。100年前,他就是在这里深情地与亲人告别,义无反顾地投身反清救国的烽火战场,也留下了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与妻书》。

为天下人谋永福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1911424日深夜,香港滨江楼,林觉民就着房间里的微弱灯光,在一块洁白的丝帕上奋笔疾书。3天后,林觉民与族亲林尹民、林文等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打广州两广总督署。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林觉民因伤重力尽被俘,几天后英勇就义。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红花岗,后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失败后,搬往光禄坊早题巷5号避祸的林家人看到了从门缝下偷偷塞进来的两封信,一封是林觉民写给父亲的《禀父书》,另一封是他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林觉民把信交给朋友时曾说:“我死,幸为转达。”在故居的一面墙上,张挂着一幅放大的《与妻书》手迹原文。在另一个房间的玻璃柜中,还有一份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复印件。原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先生告诉记者,《与妻书》原件现藏福建省博物馆,是林觉民的遗腹子林仲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捐献的。

重兴祖国虽死犹生

1887年,林觉民出生,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巨变的前夜。少年林觉民,入学有辛亥革命摇篮之称的蒙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与自由平等学说。14岁,林觉民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青年林觉民,思想活跃,极善演说。一次,林觉民在福州城内七星君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场下听众无不动容。1907年,林觉民赴日留学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当时在日福州籍同盟会会员中最活跃的分子之一。191149日,林觉民奉命带第一批10余名先锋队员(即敢死队志士)从马尾登船取道香港转赴广州。25日在从香港赴广州船上,他对身旁的同志郑烈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当可感动同胞……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27日,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被俘。清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主持会审。林觉民力劝两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将来国家安强,人民乐利,则我之死亦瞑目矣”。张鸣岐叹息:“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199111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日80周年,林觉民故居暨辛亥革命纪念馆开馆。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凤凰网引2013年1月15日新京报《北京胡适故居,一个时代的远去》(叶克飞)摘录:

让我遍寻不获的是位于景山大街陟山门6号的第三处故居。陟山门街倒不难找,一头近景山,一头靠白塔,据说当年是御道,如今是商业街,可偏偏寻不到昔日故迹。据载,这处故居可非之前的普通四合院,而是公馆级配置,颇为奢华。胡适之前的那任主人名气也极大,曾任司法总长,还生了一个万人迷女儿林徽因——没错,就是林长民。既是公馆,格局气象自然不同,据说这里极宽敞,还有私家车库和锅炉房。

新华网引2011年北京日报《“半个北京人”胡适在胡同的五处故居 》摘录: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胡适入住陟山门街6号。陟山门街不长,不过一二百米,略显弯曲。它东端接景山,西端系白塔,曾是明清时代的皇帝御道。现在这里店铺林立,游人众多,商品、食品货摊生意不错。胡适从钟鼓胡同迁居至此,平民小院儿变成了贵胄公馆,居住条件上了一个档次。这6号官邸主人,乃民国时期在段祺瑞内阁任司法总长的林长民。在陟山门街拉大锯式地来回行走,就是总也寻不见6号。问保安、问清洁工、问附近邻居皆告“不知”。这是胡适在京五处故居中惟一寻不见实物的故居。好在这条始于元代的古街巷尚在,让人有故国神游的遐想。胡适在此写过不少文章,较有影响的论文有“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现代评论》)。此文针对梁启超将中西文化归结为“精神(中国文明)”与“物质(西方文明)”二元对立的观点,而发表其“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的看法。恰逢《京报》副刊开展“青年必读书”专题讨论,他提出两个读书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这也是他的故居所在——“陟山门”的一种隐喻和启示吗,其名言人人知晓:“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他以教授身份勉励学子:“报国的真正功夫,(在于)培养个人的知识与能力。”他强调,若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必先“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后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网站《景山西街与陟山门街溯往》(邸永君)可能是一说:此外,著名教育家胡适先生,曾在陟山门街6号院(现7号院)短暂居住。前述街北侧雪池胡同2号院,曾是号称“民国第一才女”的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家。

这篇文章之后还有一个注释:本文乃应《北京西城报》之约而作,发表于2013年10月23日。因版面限制,有所删节,此为原稿。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陟山门街西头南侧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从景山西街看陟山门街西头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陟山门街7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陟山门街16号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陟山门街18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陟山门

人民网资料:

北京瞬间(1431):陟山门街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1901年考入全闵高等学堂,接触革命书刊。次年入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留学日本,入庆应大学习文科。不久加入同盟会,常出席演说并撰文与保皇派论战。1911年为响应广州起义的筹备工作,回福建联络革命志士,随即赶赴香港协助筹划。4月24日挑灯遗妻绝笔书,言“为天下人谋永福”。27日在黄兴带领下,同百余名革命者攻向总督署,中途被困,于突围时被俘,数日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