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395):2017年1月的校场口胡同和校场二条

标签:
校场口胡同校场二条校场口镶蓝旗八旗制度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西城区(原宣武区)校场口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老墙根街。因军队演武、操练得名。明代有将军教场一二三四五条胡同地名。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营房设槐柏树街西侧。清时,各旗均在所在门外设教场、演武厅、熟练骑射、操练技务。清沿明而用之。此处的校场口当是校场的出入之地。后成街。教与校通用。1965年定今名。
校场二条南北走向,南起校场口胡同,北至校场小八条。
这里是八旗制度兴衰的见证。
进校场口胡同,两边都是围挡,往前走,向北的胡同是校场二条。换句话说,校场头条的南部至少在施工围挡里面。
校场二条还住人,但不多,似乎没有拆的意思。胡同里有种奇怪的感觉:有点荒。
记录变化中的北京。
凤凰网引 2014年3月26日北京商报《正在消失的城南老胡同》摘录:
据了解,校场口是因明清时期校场出口处而得名的。在其附近有校场头条、校场二条、校场三条、校场四条、校场五条,昔日均为校场用地。明代此处地名曾称做将军校场口、将军校场口头条。此外,北京商报记者在其周围发现,附近还有校场大六条、小六条,校场大八条等大大小小与校场有关的胡同。说起校场口胡同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八旗,《清史稿》称:八旗“旗营校阅之时,自七月开操,至次年四月,该校场于九门之外,将军都统、副都统掌校阅骑射枪炮之事,第其优劣,以为赏罚”。依照历史记载,位于宣武门外包含校场口胡同在内的校场胡同区,就是九门校场之一,这片胡同区域见证了八旗制度的兴衰没落。到光绪末年,以八股为代表的部分旧式制度被废,校场被废,此处才逐渐演变成居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