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338):朝外大街元东岳庙

标签:
北京东岳庙朝外大街延祐泰山神东岳大帝道教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北京东岳庙位于朝阳区朝外大街141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
看介绍,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现占地约71亩,有房屋近400间,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
在布局上,分为正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部分。主要建筑都集中在正院的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琉璃牌坊(朝阳门外大街以南,与东岳庙隔路相望)、山门(1988年拓宽朝阳门外大街拆除原山门,现在的山门是其后的棂星门)、瞻岱门、神路(连接瞻岱门、岱岳殿)、岱岳殿、穿堂(连接岱岳殿、育德殿)、育德殿和后罩楼等,形成了六进院落。
琉璃牌坊
现在山门外两侧(原来在山门内)
现在山门(原棂星门)
瞻岱门
神路(连接瞻岱门、岱岳殿)及两侧
岱岳殿
穿堂(连接岱岳殿、育德殿)
育德殿
后罩楼
朝阳区文化委网站资料:
北京东岳庙座落在朝阳门外神路街,始建于元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为皇家敕赐之官庙,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后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成为华北地区道教正一派的第一重镇。
1319年,元廷显赫一时的玄教宗师张留孙(1248-1322)出私资修建东岳庙,可惜方欲涓吉鸠工,便于至治元年十二月(1322年1月)羽化。此后嗣宗师吴全节(1269—1346)继承师志,发累朝赐金,于至治二年(1322)春建大殿及大门,敕赐额曰“仁圣宫”,供奉东岳大帝。次年建东西七十二司廊庑及四子殿(即东岳大帝的四个儿子:长子佑灵侯,次子惠灵侯,四子静鉴法师,五子宣灵侯)。神像各如其序,泰定二年(1325)鲁国大长公主捐资修建后殿作为神寝,奉祀东岳大帝及淑明坤德帝后。天历元年(1328)文宗即位,公主进京朝贺,适值寝殿完工,文宗赐名“昭德殿”。
东岳庙自创建之初,就香火鼎盛。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之日,元廷都要派遣官员降香。大都城内居民也都蜂拥齐化门外,迎接御香。而通往通州城的要道,商贾云集,“漕运岁储,多所交易,居民殷实”,市场的繁荣更是促进了东岳庙香火的兴旺。元《析津志》载“是日,沿道有诸色妇人,服男子衣,酬步拜,多是年少艳妇。前有二妇人以手帕相牵阑道,以手捧窑炉或捧茶、酒、渴水之类,男子占煞。都城北,数日,诸般小买卖,花朵小儿戏剧之物,比次填道。妇人女子牵挽孩童,以为赛愿之荣。道傍盲瞽老弱列坐,诸般楫丐不一;沿街又有摊地凳盘卖香纸者,不以数计。显官与怯薛官人,行香甚众,车马填街,最为盛都。”
东岳庙不仅是香客们的圣地,还是文人墨客经常聚集的地方。元代,东岳庙有一石坛,原为开山祖师张留孙的弟子董宇定、王用亨的住处,周围植有杏花千余株。每到杏花盛开之际,便有群公赋诗张宴,一时间在大都传为盛事。有诗云:“上东门外杏花开,千树红云绕石台。最忆奎章虞阁老,白头骑马看花来”。
明、清两代,东岳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太常寺官员岁时致祭。民间自发的敬香祈祷活动更是日胜一日。庙宇规模逐渐扩大,庙内供奉的神祇也多了起来。有泰山神东岳大帝、天仙娘娘碧霞元君、地府判官七十六司、司命真君茅盈、泰山三郎炳灵公等东岳圣班;有玉皇大帝、关圣帝君、文昌帝君、三官大帝、斗姥元君、黑虎玄坛赵公明、王灵官等道教尊神;还有各行业的祖师神:建筑业供奉的鲁班、骡马驴贩供奉的马王爷、梨园行祖师喜神、钟表行祖师显化真君等。大大小小的神加起来共有三千尊。神的职能广泛,有求福的,求寿的,求子的,求财的,求官的,求平安的,有为阳世人祈福的,也有为阴间亡魂超度的,有管制国安邦的大事,也有管邻里纠纷、婆媳斗嘴、丢失物件的琐碎小事。只要是与老百姓生活有关的,统统可以到这里请求解决。因“神像最多,酬神最易”,所以前来进香祈福、助善结缘的香客络绎不绝。最热闹的是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京城内外扶老携幼,齐驱齐化门。有坐车乘轿的城里人,有赶着骡马的乡下人,中间还夹杂着从河北、天津、山东远道而来的香客。一时间,街道上乘舆杂出,毂击肩摩,热闹异常。这一天还要举行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大庆典,意思是东岳大帝于是日降临人间,走街窜巷,监察下民,劝善惩恶:行善的赐以洪福,作恶的降以大祸。出巡时,岳帝圣像被放在八抬大轿内,由香客们抬着,队伍的前面有旌旗鼓乐导引,有凶神恶煞的判官,有披枷戴锁的“罪人”,作痛苦状,令人悚然。紧跟在后面的是众香会,身穿彩衣,边走边演,气氛热烈,吸引了不少京城百姓前来观看。巡游所经之路,“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出巡之后,香客们还要回大殿,给东岳大帝进献冠袍、带履等供品,焚香后才算礼毕。然后在庙外茂密的长松绿柳之下,饮酒畅欢,享受神人同乐的欢娱,直至天黑。有京师竹枝词云:东郊极目景纷华,茶罢频频问酒家。醉后又来坛夹道,几人携手笑看花。庙会上,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身着鲜艳服装,会旗招展,悬铃叮铛,善鼓咚咚的香会了,有掸尘会、白纸会、净水会、净炉会、献茶会、献灯会、庆司会等等名目繁多。由于东岳庙属于庙产私有、不挂单、自己收徒的“子孙庙”。因此,自有道士入住,庙里的道士就非常少,最多时也仅有十二位。所以庙宇的日常维护,甚至庙会,都是在民间香会的参与主持下进行的。各香会在庙里搭棚设驾,进香上供,助善结缘。且分工精细,各司其责,或打扫庭院,或酬神拜礼,或为香客施茶舍粥,俨然成为东岳庙真正的主人。至今树立在东岳庙内的大量碑刻便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
明末清初是东岳庙会的全盛时期,朝阳门外至通州的道路不但是陆路转运漕粮的必经之路,也是由水路进京离京人员的必经之路。清雍正、乾隆年间,先后两次将此路改造为巨石铺装的石道。清末,东岳大帝出巡的仪式虽已不见记载,但庙会依旧“士女云集”,“杂货纷陈”。与前期相比,此时的东岳庙会与城市经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据东岳庙最后一位道士傅洞奎介绍,清末的朝外大街依旧繁华,整条街店肆铺户绵延不断,除生意直接依附于庙会的几家香蜡铺外,还有布店、食品店等各类专营商店。开庙的时候,庙里庙外摆满了商摊。庙外的商摊由朝外大街两侧,向东一直延伸到九天宫、十八狱庙。庙内的小摊儿则要向庙里缴纳一定数量的地盘钱和“鞭子钱”(庙役们维持秩序时,手里总是拿着个鞭子,所以摆摊的都管这钱叫鞭子钱)。摆摊儿的大都是世代相传的固定摊位。民国以来,东岳庙庙会依然是摩肩接踵,“礼佛士女,不绝于途”。
有关报道截图(来源:网络)
东大桥地铁站表现东岳庙庙会的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