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274):车公庄大街马尾沟教堂

标签:
马尾沟教堂口字楼山字楼石门教堂传教士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资料:
马尾沟教堂在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现已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系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建有教堂,因教堂前有石牌坊。又称石门教堂。现教堂已拆除,原有附属建筑山字楼(建筑面称约 5200平方米)和口字楼(建筑面积约5600平方米)尚完整。石牌坊尚存。其后即利玛窦等传教教土的墓地。
到现场看,“山”“口”字楼命名真是很形象,可惜体量很大,难以拍出全景。当年应是还有利用价值(用作教室、宿舍等)保留下来,教堂就拆了,现状为餐厅。“山”字楼似已无人居住。
以前有博文介绍过马尾沟教堂,但忽略了“山”字楼。
马尾沟教堂山字楼:东
马尾沟教堂山字楼:中
马尾沟教堂山字楼:西
马尾沟教堂山字楼(图片来源:网络)
马尾沟教堂口字楼:东
马尾沟教堂口字楼:南
马尾沟教堂口字楼:西
马尾沟教堂口字楼:北
马尾沟教堂口字楼(右侧)
(图片来源:网络)
餐厅,原教堂主体建筑位置,远处为口子楼
凤凰网引2013年7月6日北京晚报《西方传教士墓园沧桑》摘录:
墓地南行约50米有一座平面图形似“口”字的建筑,墓地西行约150米有一座平面图形似“山”字的建筑。三者遥相对应,呈鼎足之势。
“口”字楼,1903年建,作为法属遣使会修道院。1926年,“口”字楼里创办了“文声大修道院”,来自北京和华北地区的修士,在这里攻读哲学、神学,这里成了培养中国籍司铎的高等学府。到解放前夕,修道院有学生100多人,负责管理和教学的外籍神父8至9人。1948年,国民党军队将口字楼修道院变成了一座军营。他们在这里挖战壕,修道院曾被置于火线之上。
“山”字楼,1910年建,作为法国圣母会总院。楼南建了葡萄酒厂,专门生产做弥撒用的葡萄酒,还有位居住在这里的宗教人士提供副食的菜园和菜窖。于是,栅栏墓地逐渐发展成了一处以墓地为主,包括有教堂、神学院、教会学校等多功能的天主教教会产业。葬入这里的中外籍神父、修女以及非神职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了。
有关报道截图(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