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279):东兴隆街52号

标签:
东兴隆街52号焦菊隐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李石曾李莲英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东城区(原崇文区)东兴隆街52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
这是是焦菊隐任校长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创办地,据说之前是李莲英宅院。
东兴隆街52号院北门开在东兴隆街,另开有东门、南门,似为同仁堂在使用。
东兴隆街52号北门
东兴隆街52号东门
东兴隆街52号南门
东兴隆街52号不远处的商业
凤凰网引2010年12月8日北京青年报《戏剧大家焦菊隐,在北京的风雨人生路》摘录:
1930年,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想办一所戏曲学校。筹划时他首先想到了焦菊隐,他认为焦菊隐是创办戏校的最佳人选。很快,焦菊隐成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在选择校址时颇费周折,选了几处都不合适,后来在东兴隆街东段路南,找到了一处宅院,是很大的多进四合院。该院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后来才知道,这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私邸之一,民国后成为民居。戏校在此开办后,这所沉寂多年的老宅,又恢复了生机。焦菊隐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富于创新的学者,他担任校长期间,采取了不同一般的办学方式。当时的戏校和科班,主要是教授戏曲基本功,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却不同,焦菊隐一方面吸取科班教学的经验,聘请名艺人传习业务,一方面对戏校的体制、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革新。中华戏校重视文化教育,所开科目齐全,除学习京剧专业外,还上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素质,达到培养有艺术创造力的“适合时代之戏剧人才”。为使学生开阔艺术眼界,学校还常组织学生观摩话剧,排练演出自娱。戏校的老师也皆是当时戏曲界、文化界的名人,如王荣山、包丹亭、高庆奎、王瑶卿等。文化课教师有著名学者华粹深、吴晓玲,剧作家翁偶虹等。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同于以前旧科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首创了男女生合校,可谓开先河。在当时大多数学校男女分校,京剧演员上台演出,也是男女不能同台,因此许多旦角演员皆为男性。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与学生订立卖身文书契约。当时的一些旧科班,学生都要与科班签订卖身契约,即在科班学成以后,赚了钱基本都归科班。而戏校的学生,报考录取者试读两月,经考查合格,家长只与校方订立保证书就可正式入学。由于焦菊隐校长先进的教学理念,戏校的学生也不同于其他的科班。据学生回忆,当年与戏校并存的“富连成”科班学生都穿长袍、戴帽头,显得老气横秋。而戏校男学生冬天一律是黑色中山装,披斗篷,夏天穿白色中山服,铜扣子,戴大檐帽,不准留头发。女生一律是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留短发,完全是民国女学生的打扮。校内宿舍也很讲卫生,不像科班学生都睡在一个大炕上,极易传染疾病。戏校是每人一床,被褥一律套上白单子,干净整齐。对这所新型戏校,社会各界都很称道,常有人前来参观,其中有不少外国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先后办过五科,招收学生200余名。学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著名演员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王金璐、李金鸿、沈金波、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高玉倩等皆是戏校的学生。焦菊隐的多项革新,也遭到社会上一些守旧人士的指责。后来他的办学理念与李石曾也发生了重大分歧。1935年他辞去了中华戏校校长一职,赴法留学。中华戏校的旧址是东兴隆街52号,这地方很好找,就在崇文门外大街北段西侧,穿过新世界商厦一期与二期之间的过街通道,就是东兴隆街。进口走不远,在高楼大厦包围间的一片四合院群即是。这里是崇文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同仁堂集团所有。集团打算修复原建筑中的垂花门与木质绣楼,恢复四合院原貌,并在此建同仁堂博物馆。
和讯网引2011年7月13日北京青年报《寻访昔日培养生旦净丑的京剧科班》摘录:
东兴隆街形成于明代,称为木厂儿。清代,因街的西段路北有灵官庙,遂又称为灵官庙街。咸丰年间,街中建了一座兴隆寺,故灵官庙街及西段改称兴隆街。兴隆街在清末民初时为商业街,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民国以后称东兴隆街、木厂胡同。1965年,兴隆街与木厂胡同合并,定名东兴隆街。东兴隆街地处崇文门商圈,这可是寸土寸金的地界,经过这些年的改造,东兴隆街已经变成短短的一段。我本以为曾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东兴隆街52号,已经消失了,而到东兴隆街实地探访,才发现52号非但没消失,反而油饰一新。52号在东兴隆街的东口,这是一座共有四进院落的宅院,建筑风格属于晚清时期。据传,这座宅院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原为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私宅之一,民国时期成为民居,后由同仁堂集团作为药品仓库使用,现在这座宅院也是同仁堂集团使用。同仁堂将宅院油饰一新,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52号的模样。
有关报道截图(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