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205):法源寺后街宋谢枋得祠

标签:
谢枋得祠谢枋得文天祥法源寺后街培育胡同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有的资料介绍还包括法源寺后街1、7号和培育胡同12号。可能当初的规模要大一些。祠堂建于明,博文标题中的“宋”表示谢枋得为宋臣。
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在法源寺绝食而死。与文天祥同赐谥,文天祥赐“忠烈”,谢枋得赐“文节”。
到现场看,法源寺后街1、3号似为大杂院。5号大约是祠堂现存建筑的主要地方,临胡同大门平常似不开。7号门为大杂院,所有住户都搬走了。5、7号的门牌在胡同向北的夹道中。培育胡同12号在拆除一半又停止的状态中。
从法源寺后街5号和培育胡同12号门外,似可隐约看见记载中的二层小楼。
看了一圈,没有看见文物标示,也没有看见这一片拆了以后准备要干什么的告示,可能这里的居民了解即可。
弋阳县政府网站资料:
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生于宋宝庆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玉亭乡(今弋阳县叠山镇)深港谢家村人。谢性格豪爽,以忠义自任,宝佑三年(1235年)中举人,翌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宝若五年(1257年)
2007年3月16日新华网引宣武区文化委资料:
谢枋得祠位于法源寺后街3号、5号,宣武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新浪网引2008年1月31日新京报《谢公祠被拆,众专家吁留》介绍,从2007年起逐步开始拆除谢公祠。宣武区文委文物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谢公祠拆迁后将迁址重建,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等开发商拿出方案。
谢公祠是明代为纪念谢枋得所建。谢枋得为南宋末年的抗元将领,公元1289年,元朝官吏将他强押至大都(今北京)迫其为官,谢枋得为守忠义气节,暂住在法源寺内,并于5日后绝食而亡。至明代景泰年间,满朝文武及谢枋得的同乡奏请为谢枋得建祠堂。这座对于明史研究具有相当价值的祠堂,早在2008年,被开发商拆除大半。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护檐板依稀可见雕花,但小楼的右半边已经被挑了顶,靠东的一侧二层只剩山墙和栏板,整个二层如一个镂空的筛子,千疮百孔。作为木结构建筑,被破坏至此,很容易发生火灾。北京市文物局执法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拆除之际,原来的宣武文委执法队现场执法,对开发商进行了处罚。此后开发商并未按照要求对祠堂进行修复。后来项目几经倒手,交至北京华融基础设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4年时间,文物始终没有得到任何修复。市文物执法队曾多次到场督促现项目负责人履行文物安全责任,但一直没有结果。“每次来督察甚至找不到负责人,执法单子都很难送达。”昨天在执法现场,项目负责人不见踪影,有人看护、清理杂物、配备灭火设施等要求无法得到落实。执法人员称,尴尬了4年的谢叠山祠已经成了一个“老大难”。因为文物本体不是现在项目负责方破坏的,而当年的开发商已经得到了处罚。根据行政处罚,不可能一件事情处罚两次,这也反映了目前文物执法中的“瓶颈”。目前针对文物安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文物执法部门的权力非常有限,“非文物本体受到损害,执法单位连罚款的权力都没有。”执法人员称,他们只能一遍一遍地开督查单。“只能是穷尽所有的办法,尽力督促”,对于祠堂的未来,执法负责人无奈地说。
法源寺后街3号
法源寺后街5号
法源寺后街5号和7号之间夹道
法源寺后街7号
培育胡同12号
有关报道截图(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