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196):清华冯景兰故居

标签:
冯景兰冯景兰故居清华大学照澜院丹霞地形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冯景兰故居位于清华大学照澜院17号。
(照澜院住户表记载和2011年4月11日新京报纪念清华半年《大师故居》报道)
照澜院住户登记表记载,冯景兰是17号第二批(1925-1937年)和抗战复员后住户。
中国科学院网站介绍,1927年由冯景兰命名的“丹霞地形”已为地学界沿用。
中国科学院网站资料:
冯景兰(1898-1976年)矿床学家
2009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丹霞“中国制造”》(刘晶):
1929年,广东丹霞山,那一片已寂寞伫立了千百万年的红色巨岩,与一个特别的来访者相遇了。这位访客便是地学家冯景兰。当时,他正在两广进行地质调查,注意到那里广泛分布着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尤其在广东仁化县附近的丹霞山地区发育得最为完全,厚达数百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长期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以及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与石洞。冯景兰在西方学习过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然而却没有任何一部西方学术著作提到过它。于是,冯景兰开始研究这种特别的红色岩层,并以当地地名中的“丹霞”二字为其命名。他或许尚没有意识到,他抬起手轻轻叩响的这扇“中国丹霞之门”,在轰然打开后,将如阿里巴巴的宝藏般,呈现出无数令人目眩的景象。“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的天上绚烂的彩霞。可以想象,这个美丽的字眼所指代的地貌会是多么的明丽绚烂。丹霞山的美丽与独特,不仅激发了冯景兰先生的学术热忱,而且在之后的80年间不断激发着四代中国学者的热情。冯景兰是第一个命名“丹霞层”,并对这种岩层上所形成的地貌形态进行详细描述的人。10年之后,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又过了39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4年之后的1982年,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恰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照澜院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