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167):恭俭胡同明郑和办公室的位置
标签:
内官监郑和航海家恭俭胡同内宫监胡同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根据记载,郑和工作单位内官监办公室在西城区恭俭胡同,居住在西城区三不老胡同。
恭俭胡同南北走向,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后街。恭俭胡同再西为北海北夹道,是一条位于北海墙之下的窄巷。其得名出自《论语》。明朝时因内宫监署设在此,而称内宫监胡同,民国后,去“内”,“宫监”谐音为“恭俭”,取《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中的“恭俭”二字,得名恭俭胡同。
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从中国太仓起锚远航,首次下西洋。此后直至1433年,郑和七次出使下西洋,历时28年。郑和每次出航,船只多达百余艘,随行人员达2万多人,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郑和七下西洋遍访了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不仅开辟了海上航路,促进经贸、文化交流,而且传播了友谊,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网引2005年7月13日法制晚报《郑和在北京留下三处“遗迹”》摘录: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和沐英率军30万征讨仍在元朝残余势力统治下的云南,郑和的父亲死于战争,10岁的郑和被掳入军中,阉割为童仆。三年后,朱元璋命傅友德北上,做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的部下,郑和缘此进入燕王府,侍奉朱棣。1399年,燕王朱棣从北平发兵去南京抢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28岁的郑和在战斗中大显身手,屡建战功。朱棣做了皇帝之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赐马三保名为“郑和”,提拔他做了内官监太监。在明代,“太监”并非阉人的泛称,而是官职。《明史·职官志》记载,由阉人掌管的皇家内府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其长官称“太监”,是正四品官衔。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内官监设在恭俭胡同,今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前街、北海东墙以外的狭长地段,明代都是内官监的地盘。此处至今留有“油漆作”、“大石作”等胡同,昔日皆为内官监下属的作坊。内官监负责建筑宫殿、营造皇陵,职能类似皇家工程局。清代内官监转化成“内宫监胡同”,民国编制胡同门牌时,谐音雅化为“恭俭胡同”。
恭俭胡同
郑和下西洋邮票(图片来源:网络)
郑和铸铜钟,国家博物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