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229):过长春园含经堂图

标签:
长春园淳化轩含经堂圆明园乾隆 |
分类: 北京瞬间思考 |
以前来圆明园公园时,常来含经堂,人群熙熙攘攘。这次能听见鸟儿的叫声。
四顾无人。
圆明园网站管理处网站资料:
含经堂是长春园中最大的一组建筑群,乾隆十二年(1747年)基本建成,后亦总称淳化轩。位于长春园中心地带,四围山水环抱,总占地面积约六公顷。内设广场、牌楼、毡帐、宫门、影壁、垂花门、大型宫殿、小型斋室、看戏殿、扮戏房、戏台、敞厅、回廊、亭榭、假山,还有买卖街等各类建筑景点30余处。其中轴由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三组建筑所构成。
含经堂是清帝园内主要游憩寝宫之一。乾隆帝每于灯节后率先莅此,并多次在这里接见民族首领,宴赏外国来使。堂内贮有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和乾隆《西洋楼铜版图》各一套。
淳化轩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于事起重刻《淳化阁帖》,故以帖名轩。此轩面宽七间进深三间有前后廊,是一座大型寝宫。淳化轩前,东西回廊的前檐槛窗镶嵌乾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石刻,左右廊各12间,每间嵌石帖版六页。
蕴真斋面宽七间前抱厦五间后抱厦三间,屋顶覆“全釉青瓦”。蕴真斋内有东西仙楼。
圆明园罹劫后,含经堂景群原乾隆御书“绘月”、“搴芝”两座太湖盆景石,今存中山公园。含经堂各殿遗址的灰土基础,是圆明三园百处景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石刻仅存六件,于1992年清挖长春园湖面时从含经堂西侧湖中出土,字迹清晰,现存圆明园展览馆。从2001年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含经堂遗址群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和工程保护。出土了一批形式多样的石、陶、琉璃等材料的建筑构件和铜佛、玉雕、装饰瓷器等各类文物,还发现了当年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部分罪证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想起在中山公园所见乾隆御书“绘月”、“搴芝”两座太湖盆景石,原来就是这里的景观。
想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想起2月16日《登方泽坛图》、2月21日《游未名湖图》、3月5日《散步荷塘图》、4月7日《想象夕月坛图》、8月3日《读法源寺石钵图》、12月15日《过长春园澹怀堂图》。发《过长春园含经堂图》。
独处一地,四顾茫然,常有感触。只是每次、每处各不相同。
含经堂南部
含经堂南部
含经堂南部
含经堂中部
含经堂北部
含经堂北部
含经堂北部
含经堂介绍
暮色圆明园遗址
规模宏大的圆明园含经堂考古发掘现场正式对外开放
新华网北京2001年9月27日电(记者任忆)
两条长长的警戒线拉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参观通道,规模宏大的圆明园含经堂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从今天起对外开放。这是百年来对圆明园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古,它将为圆明园遗址公园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依据。此外,这一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北京市首次将开放式考古形式纳入正式考古规划。它将持续开放,直至发掘结束。今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开始了对含经堂的考古发掘。5个月来,已发掘近1万平方米,接近这个遗址主体建筑群的1/3。目前,含经堂遗址已揭示出中路的淳化轩、蕴真斋,东路的扮戏房、戏台、神心妙达看戏殿和西路的静莲斋、待月楼、理心楼等多组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基址遗迹。
圆明园含经堂遗址保护主体工程告竣国庆节将开放
新华网北京2003年9月16日电(记者孙晓胜)
经过2年多时间的考古发掘和工程保护,北京市文物局16日宣布中国最大建筑群遗址保护项目-圆明园含经堂遗址保护主体工程告竣,今年国庆节期间可向游人开放。含经堂遗址位于圆明园东部长春园的中心地带,遗址南北总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左右,总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建筑遗址面积近3万平方米。负责考古挖掘工作的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靳枫毅告诉记者,含经堂建于清乾隆十年至三十五年(1746-1770年)。历史上的含经堂是长春园中心区规模最大的一组寝宫型建筑景群。含经堂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同整个圆明园其它建筑一道惨遭英、法联军抢掠并纵火焚毁,1900年又再一次被八国联军洗劫。从此,这座著名的清代盛期大型宫苑组群建筑变成一片废墟。据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1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含经堂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迄今共发掘遗址面积近4万平方米,发现“蕴真斋”“淳化轩”“看戏殿”“扮戏楼”“戏台”“澄波夕照”“理心斋”等规模宏伟的早期建筑群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在大戏楼地井中发现已被烧焦碳化了的柏木板材、地井四壁与地面上遗留的大量黑色灰烬等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证遗迹。专家认为,这些发现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考证价值及较高的文物价值。
含经堂遗址,常润华
200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含经堂,在乾隆时代是长春园的中心区,也是长春园中规模最大的、地位十分重要的一组寝宫型建筑景群。
长春园始建于乾隆十年,至乾隆十六年基本建成,并正式设置管园总领。“长春园”之名,是因为在乾隆当太子时,被其父皇赐居圆明园“长春仙馆”以及赐号“长春居士”而命名。乾隆皇帝营建长春园是打算在归政退位之后,将这里作为“息肩娱老”的“颐养”之地。长春园在功能上,不同于圆明园和后来兴修的绮春园,是为了庞杂的政治活动和祀典等内容,而是以满足皇帝游幸、赏玩为主要目的。含经堂位居长春园的中心区,早在长春园正式建成之前,已于乾隆十二年建成。它是一座七槛重檐大殿,堂前建有宫门五槛,南向,在宫门外东、西、南三面各建琉璃牌坊一座。至乾隆三十五年,在含经堂添建后殿淳化轩。含经堂东为霞翥楼、渊映斋;堂西为梵香楼、涵光室。含经堂这一景区,是乾隆帝读书、赋诗、赏画、休闲娱老的场所。
含经堂东之霞翥楼内,有乾隆御题“味腴书屋”匾额;堂西之蕴真斋内,题有御笔“礼园书圃”匾额。味腴书屋是乾隆皇帝在长春园中一座重要的藏书楼。其中藏有一部《四库全书荟要》。为什么要编纂《四库全书荟要》,为什么要将此书贮于含经堂之味腴书屋?这是因为乾隆三十八年始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在《四库全书》设馆的这一年,乾隆皇帝已经年逾花甲,而《全书》的完成尚需时日,深恐看不到这部《全书》。于是,他命该馆先选四库中最精粹者,抄写成《四库全书荟要》两部,每部1.2万册,464种。《荟要》的完成,早于“内廷四库”的《四库全书》。完成之后,一部藏于紫禁城皇宫御花园内“藻堂”,另一部则收藏于含经堂味腴书屋,专供乾隆皇帝御览之用。
乾隆帝每年于新春正月由紫禁城大内移居圆明园,忙过上元各种宴赏之后,总是先要来到长春园之含经堂,在这里阅览群书,观景游赏。至清咸丰十年,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劫焚,收藏在园内的《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荟要》以及《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量图书、文物被劫掠,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图册等,至今仍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
含经堂原为圆明园最大的园林风景群,占地4.5公顷,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有7间重檐琉璃大殿含经堂,及大型寝宫淳化轩、佛楼、书阁、帖廓、戏台、买卖街及亭斋楼榭等。1860年英法联军入园后,将此处焚劫一空。


含经堂“绘月”太湖盆景石,现收藏在中山公园
含经堂“搴芝”太湖盆景石,现收藏在中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