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257):毡子胡同清阿拉善王府

标签:
阿拉善王府毡子胡同恭王府红楼梦曹雪芹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阿拉善王府位于西城区毡子胡同7号。
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
毡子胡同7号是一个大院,通过围墙可以想见当年的规模。有点和同胡同恭王府围墙抗衡之意。看有专家考证,阿拉善王府和《红楼梦》、真实的曹雪芹有特殊的关系,但似终无确证。《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倒是确有其事。
西城区文化委网站资料:
阿拉善王府初为蒙古厄鲁特部阿拉善王哈巴图哈尔的第三子阿宝被招为康熙帝之婿的驸马府,时为1704年,雍正二年(1724)封郡王,府始称阿拉善王府。乾隆三十年(1765)阿宝次子罗卜藏多尔济封亲王,1782年特诏世袭罔替,此时府称罗王府。清末袭王名塔旺布鲁克扎,故府称塔王府,辛亥后塔王之子达利扎雅居此,府名又称达王府,现为某单位宿舍。建筑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东路为正殿部分,西路是住宅,住宅后部有花园四周有府墙,现府内建筑已部分拆改,难窥原貌。
毡子胡同7号
毡子胡同恭王府围墙
毡子胡同
2016年9月13日北京旅游网《金丝套胡同里的旧时王府有哪些?》摘录:
恭王府的东侧是罗王府,位于毡子房胡同7号。罗王府也称阿拉善王府。阿拉善是贺兰山的谐音,元太祖的兄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厄鲁特部居住于此。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将其时的首领名为和罗里,按照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编制为旗,名为阿拉善厄鲁特旗,封和罗里为扎萨克多罗贝勒。和罗里故世以后,他的第三个儿子阿宝袭爵。阿宝幼居北京,康熙四十三年(1705年)娶了和硕格格(郡主),授和硕额驸。后来,阿宝又率兵会同西安将军至巴里坤进攻准噶尔,接连打了许多胜仗,受到皇帝的喜爱。雍正元年(1723年),由贝勒晋封为多罗郡王。阿宝死后,次子罗卜桑多尔济袭扎萨克多罗贝勒。乾隆十二年(1747年)罗卜桑多尔济娶了多罗公主,授多罗额驸,后以军功晋和硕亲王,简称罗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诏谕“世袭罔替”。
新华网引2006年6月6日京报网《阿拉善王府》:
在什刹海后海南岸,恭王府东侧原三座桥府夹道1号,现毡子胡同7号有一处规模不大,但非常精致又很有特点的府邸。这就是连现行北京地图都没有收录进来,辛亥革命以后没有被其后裔变卖、拆毁的清代蒙古王府——北京阿拉善王府。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座王府曾经被称为罗王府、塔王府及达王府,是因蒙古阿拉善第三代亲王罗布桑道尔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的征战中建有殊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拨银赐建。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依中轴线将王府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院以一座西式小楼为主,周围还有一些中式平房,在入口处有一个四方亭,方亭前面有一个混凝土砌成的坡,可以走人也可走汽车。通过方亭进入一个小院,小院内有海棠树,开的花是一簇一簇的。再往里就是过厅,这是一座前廊后厦的凉房。夏天时太太(我家称祖母为太太,系第八代阿拉善札萨克亲王塔旺布里甲拉的福晋)就住在这儿。穿过过厅就是小楼前面的小院,院子种了不同的树木花草,至今仍生长得很茂盛。十字甬道的中心竖立着一座铜像,我们叫它“铜人”。上面都是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楼前面还种着玫瑰花,每到玫瑰花盛开的时候,太太叫人摘下来收拾干净做成玫瑰馅,送到点心铺做玫瑰饼。进入小楼,一楼左侧我父母住。客厅铺着阿拉善老家带来的紫色地毯,我们都叫它“紫毯子屋”。楼上南侧是一座玻璃廊子,三个立面及顶部全由玻璃构成,冬天能接受充足的阳光,所以非常暖和。玻璃廊子外面是一个露台,我们叫它“屋顶”。我姑姑在这个屋顶上经常组织舞会,来的人都是辅仁大学的学生。
新华网引2012年5月17日北京青年报《海纳百川
在三座桥胡同的北侧就是毡子胡同,胡同在清乾隆时期称厂门口,后改称毡子房,1965年整顿地名改称毡子胡同。毡子胡同现在普普通通,但是在清代可不一般,7号原为清阿拉善王府,因西侧紧邻恭王府,故俗称东府,恭王府俗称西府。两府之间有一狭长通道,称府夹道。20世纪50年代,府夹道建筑楼房,夹道消失。很多人认为阿拉善王府与恭王府,是《红楼梦》中宁、荣二府的原型。其实像阿拉善王府和恭王府这样二府相连的情况在北京还有一些,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到底哪里才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原型,不过是众人的猜想罢了。
新华网引2007年8月15日北京青年报《什刹海的前世今生》摘录:
我走出园子,又去看那四周让我百看不厌的老墙,巨大的城砖被岁月的风雨侵蚀得空了心,砖缝中生着野草和荆棘。我顺着府墙从大翔凤(原名大墙缝)胡同往东又往南,进了毡子胡同,毡子胡同七号就是我刚才看到的阿拉善王府的大门。我以前多次想进,都被门卫拦在了门外。我决心再试一次,趁着门卫疏忽,我这次居然溜进了大院,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匆匆地转了一圈,一处游廊还在,几处老屋尚存,一段府墙完好,可我没闹明白,那府墙是恭王府的府墙,还是阿拉善王府的府墙?两墙实在是太近,是哪边的拆了?
2014年6月27日杭州日报《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首发式在京举行》:
5月10日,由华宝斋古籍书社、西泠印社影印出版的《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首发式,在全国政协礼堂西南厅华宝斋书院举行。在脂评系统《石头记》现存诸抄本中,有一个世称“蒙古王府本”的本子,简称“蒙府本”或“王府本”。封面以黄绫装裱,内文专用刻印朱丝栏竖格粉纸,象鼻印就“石头记”三字,四周文武边框,版心上部单鱼尾。四函,每函8册,计32册,一百二十回。其中卷首程伟元序系拆卷五空白页补抄,后四十回总目、五十七回至六十二回正文及后四十回正文均用素白纸,当系后人据程甲本系列刊本补抄,实存脂本系统前八十回中的七十四回,有夹批、侧批及回前回后总评。它的版本血缘近于戚序、南图、列藏本,因而“蒙戚列”常常被版本研究专家标为一组。这部珍贵的古籍文献受到了学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红楼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61年春,《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手抄本入藏北京图书馆,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6年将其影印出版,定名《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俞平伯题签,周汝昌作序。此书与“有正书局”在1911至1912年分两次影印的《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同出一源,书中除了脂批外,还有署名立松轩的早期评语。此两书共同组成了《红楼梦》早期抄本中的一个重要支系。但此书的“黄绫面装”、其书的来历及后补的第五十七回至六十二回书与后四十回为何人何时据何版本补抄等许多重要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红学研究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是一部珍贵的古籍文献,它是内蒙古阿拉善卫拉特部第八代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旺布鲁克札勒(塔王)在晚清时期购自琉璃厂书市的。1932年,此书传与第九代阿拉善亲王达理扎雅(达王),由他的嫡福晋韫慧,即光绪皇帝的七弟载涛女儿负责保管。1960年,经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动员,达王夫妇才将这个本子捐献了出来,现藏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该部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的收据,签名人即是韫慧。此本七十一回及其次回上的“柒爷王爷”与“柒拾而不富”,均指韫慧的父亲,即钟郡王载涛。这些字迹当是韫慧于1956年或稍后加上去的。蒙古王府本的递藏史之谜偶然得以初步破解,这是达王夫妇后人的感恩之心促成的,也是北京红学界精诚团结、联手攻关的重要学术收获。此次首发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冯其庸、李希凡,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第九代阿拉善末代蒙古王达理扎雅的女儿达锐出席并讲话。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杜春耕介绍《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的缘起。清代光绪帝七弟载涛之子溥仕为现场嘉宾讲述了王府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