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247):达智桥胡同清嵩云草堂

标签:
嵩云草堂达智桥胡同河南会馆保国会康有为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嵩云草堂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区)达智桥胡同55号。曾是在京最大的河南会馆。嵩云草堂对面是杨椒山故居松筠庵(杨椒山祠)。
嵩云草堂北门在上斜街36号,现状为科技馆。
嵩云草堂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户部侍郎毛树棠所创。同治末年,兵部尚书袁保恒(袁世凯的从叔)等人又筹资在会馆内修建了精忠祠,供奉岳飞像,进行祭祀。1895年公车上书时,嵩云草堂做过各省举子集会、签名的场所。1898年,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发起成立保国会。嵩云草堂成为保国会在北京的一处重要会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在此处开会议事。后来袁世凯进京时曾经居住在嵩云草堂内。张勋等人也曾经在嵩云草堂里秘密筹划过清帝复辟等事宜。
达智桥胡同里一些房子被贴上了封条,落款时间包括2016年9月等。
达智桥胡同55号
嵩云草堂对面杨椒山故居松筠庵(杨椒山祠)
上斜街36号,嵩云草堂北门
嵩云草堂条规刻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达智桥胡同
2006年7月21日中国新闻网《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谭嗣同在此遭拘捕被斩首
如今,位于达智桥胡同12号的松筠庵及谏草亭依然安在,但被分割成若干部分,里面已是房屋杂乱的大杂院。据说杨椒山祠对面的建筑原称“嵩云草堂”,是袁世凯的住宅,后改为河南会馆、河南中学,现已成民居。
人民网引2013年7月11日中国文化报《河南嵩云草堂:最大的河南会馆难觅痕迹》摘录:
达智桥胡同长约200米,两侧是密密麻麻的自建平房,经营着餐饮、小商品的生意。在胡同的东段,一座高大的院门在低矮的平房中间引人注目,这便是达智桥胡同55号了。在院门两侧,是零件摆了一地的修车摊和收废品车。院门口堆放着破旧的自行车、已经生锈了的旧铁门和一些破败的杂货。与还残存着一点威严的院门相比,院内更是曲折昏暗,拥挤杂乱,当年的风采全无。据《中国文物地图册——北京分册》记载,河南嵩云草堂建于咸丰末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会馆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约有房130余间。一进院有穿堂门、走廊。二进院有一座小楼、垂花门和假山,另有东、西、北三跨院。而如今,院内尽是弯弯曲曲的、只能供一人行走的小道,小道两旁是居民自建住房,有白色的板房,还有红色墙砖的平房。在这几十间房子间,记者发现有三四间青砖灰瓦的建筑,像是有些年头,然而居住其中的王大妈向记者表示,早已经不是以前的老房子了。王大妈表示,现在院内大概有30多户人家,而其中的老房子在很多年前早已经拆除了,现在居民居住的都是自己后来修建的房子,“大门看起来是以前的?不是了,那门是去年新翻修的,老东西一点都没有了。”王大妈说。站在这拥挤的破败的院落中,丝毫看不出它曾经的辉煌。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高拱在此处购得荒地二亩,建成中州乡祠作为河南人在京的集会用地。咸丰时户部侍郎毛树棠,又在祠东买了二亩地基建房,这便是河南嵩云草堂。同治末年,兵部尚书袁保恒(袁世凯的从叔)等人又筹资在会馆内修建了精忠祠,供奉岳飞像,进行祭祀。1895年公车上书时,嵩云草堂做过各省举子集会、签名的场所。1898年,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发起成立保国会。嵩云草堂成为保国会在北京的一处重要会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在此处开会议事。后来袁世凯进京时曾经居住在嵩云草堂内。张勋等人也曾经在嵩云草堂里秘密筹划过清帝复辟等事宜。清末民初,旅京豫人为解决子女就读问题,曾将嵩云草堂辟为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以后学校更名为京兆私立河南中学,1928年河南中学改名为北平市私立嵩云中学。解放后,嵩云中学与燕冀中学合并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几经变迁后,嵩云草堂便没了踪迹。
有关报道截图
北青网引2016年5月17日法制晚报《胡同拓宽
宣武门地铁站里的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