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厚德东方
厚德东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351
  • 关注人气:3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

(2016-12-27 20:44:34)
标签:

朱家溍

板厂胡同

南锣鼓巷

朱家溍故居

故宫博物院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朱家溍在南锣鼓巷区域有三处故居。不知是否巧合,这三处故居在朱家溍入住前都是名人故居。

故宫网站资料:

朱家溍先生(1914年8月11日—2003年9月29日),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男,字季黄,浙江萧山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朱家溍先生的父亲朱文钧先生(号翼盦)是著名金石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院藏古代书画碑帖。先生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祖国传统文化,精研文物及历史等。1941年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在后方粮食部参加工作。1943年开始在重庆参加故宫博物院文物保管和研究等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平,历任故宫博物院科员、科长、编纂等职务,担任文物提集、整理、编目、陈列等工作。工作中,广泛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名画和工艺品及古建筑、园林、明清历史、戏曲等。1950年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兼任陈列组组长,负责各项大型文物陈列设计和布置,依据明清档案和历史文献等,逐步恢复太和殿、养心殿等部分重要宫殿内部陈设原状。1966年后参加故宫藏书的鉴定和编选出版工作。1983年任研究员。1992年应国家文物局之邀参加全国各省、市、县博物馆和考古所等单位的文物鉴定专家组工作,确认全国各地呈报的一级文物。1988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之突出贡献的专家。朱家溍先生先后主编了《两朝御览图书》、《明清帝后宝玺》等图书,由先生主编的《国宝》荣获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一流图书奖,他还参加了《故宫珍品全集》、《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的编写,撰写了《故宫藏善本书目》、《历代著录法书目》等专著,发表数十篇重要学术论文。他的专著《故宫退食录》被评为1999年十大畅销书之一。朱家溍先生兄弟四人于1953年、1976年、1994年先后将家藏的大批珍贵碑帖、明清家具等文物,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朱家溍先生学识渊博,涉及学科既广且深,多次解决院内外文物、历史等疑难问题,硕果累累,堪称大师。他为人谦和,生活俭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生活通达乐观,对后辈热情扶持,受到全院同仁和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文物爱好者的尊重和敬爱,他的高风亮节、杰出成就与重大贡献,热爱祖国、热爱文博事业、热爱故宫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刻苦工作的高尚职业道德,不仅受到政府的表彰和社会的称颂,成为学习的楷模,而且将永远被人们怀念。 

中国文明网引2014年2月26日北青网《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摘录:特别应该提到,我国的文物专家和清史专家,被称为文物界“国宝”的朱家溍先生,在帽儿胡同13、15号,35、37号和炒豆胡同71号院都住过,对这些府邸都有过详细的描述。幼年他住在13号、15号院时,还亲眼看到过“后邸”的修缮、改建。朱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对北京的史地、文物、民俗等,都有极为深入的研究。

一、帽儿胡同13、15号(老门牌号7号)朱家溍故居

以前为冯国璋故居(7、9、11、13、15号)。1919年原房主冯国璋去世后,家人将房子一部分出租给了朱家溍的父亲朱文钧。1922—1929年,朱家溍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帽儿胡同13号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

帽儿胡同15号

二、帽儿胡同35、37号(老门牌号15号)朱家溍故居

以前为婉容故居。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

帽儿胡同35号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

帽儿胡同37号

三、板厂胡同故居34号朱家溍故居。另一门在炒豆胡同77号(老门牌号乙23号)。板厂胡同在炒豆胡同北。

中国网《板厂胡同34号—朱家溍故居》记载:

(注:1、文中“曾王府”似应为“僧王府”。2、如本文炒豆胡同77号说成立,则前面《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一文中炒豆胡同71号说有误。

板厂胡同34号,原为炒豆胡同乙23号(今77号)后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曾王府”中所的后院,在胡同西口内南侧,坐南朝北,原有房屋16.5间,建筑面积372.7平方米,房屋均为带廊檐的卷棚式筒瓦房。20世纪50年代初期登记的产权人为朱家济、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4人。曾格林沁王府由东、中、西三所四进院组成;大门开在东所,为五脊六兽三开间亲王府门;正殿建在中所正院,台阶五层,举架高大,饰有脊兽。中所为“曾王府”的主体建筑。民国时,曾格林沁的曾孙阿穆尔灵圭死后,因欠族中赡养费而被控告,北平地方法院受理公开拍卖“曾王府”。其中,“曾王府”的中所(当时门牌为炒豆胡同23号旁门)计51间房屋,被朱家“以出最高价洋10500元拍买”。1954年朱家将大部分房屋卖给煤炭部,自家只留了16间半房屋的一个院落,即板厂胡同34号。朱家溍饶有兴趣地在院内选了“八景”,即:太平双瑞(上房阶前两棵太平花)、玉芝呈祥(花下多白菌,即俗称狗尿苔)、壶中天地(葫芦棚)、香雪春风(两棵老丁香)、紫云绕径(甬路两侧植紫色牵牛花)、映日金轮(葵花)、槐窗月色、红杏朝晖。朱家溍认为这是“穷开心”。朱家溍从1934年住进“曾王府”的中所,到2003年辞世,除去抗日战争时期住在四川,在此生活了60多年。所以,朱家溍在忆旧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曾王府”。

新华网引2011年7月4日新京报《朱传荣谈父亲朱家溍:蜗居中的淡然摘录:

我小时候住的院子原来有三进,前两进1954年卖给了煤炭部。从那时到现在,我们都住在最后一进院子里,“文革”之前,大约是1955年到1964年之间,我父亲重新获得了工作,生活也相对安定,在那么一个将近10年的时间里,父亲在我们住的院子凑了“八景”出来,院子里的两棵太平花凑成了“太平双瑞”、狗尿苔是“玉芝呈祥”、葫芦架是“壶中天地”、两棵老丁香是“香雪春风”、甬路两侧植紫色牵牛花是“紫云绕径”、还有“映日金轮”(是哥哥姐姐们种的向日葵)、“槐窗月色”、“红杏朝晖”等。我家里的墙上有启功先生写的两个字“蜗居”,“蜗居”的意思有小的一面,但不仅仅说小。我父亲说蜗牛的家就一个小小的壳,它背着这个小小的壳找到一处自己认为可以安居的地方。人的任何举动也许有意也许无意,都有可能对这个脆弱的家构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一瞬间就没有了。比如人要打扫一下卫生,收拾一下院子,挪动一下花盆,蜗牛的壳很容易就给压得粉碎。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

板厂胡同34号

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北京瞬间(1332):南锣鼓巷区域朱家溍故居

炒豆胡同77号

中国新闻网引2016年9月29日北京青年报《追忆朱家溍先生: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赵珩口述 本报记者/王勉录音采写)记载说明板厂胡同应是故居的正门:1985年,我第一次见到朱先生。那时我已从医院调到出版社工作,起因是出版社想筹办《收藏家》杂志,由我起草出版规划。我便开列了一个应该去拜访的人名单,其中就包括朱家溍先生。此后,从我第一次去板厂胡同拜访他,一直到2003年9月他去世,一直没有间断接触。

这篇文章写了很多有趣的事,值得一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