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

(2016-11-08 08:49:49)
标签:

福祥寺

福祥胡同

明英宗

唐山大地震

天王殿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福祥寺位于东城区福祥胡同25号(老门牌号10号)。

看介绍,据《光绪顺天府志》、《燕都丛考》以及弘治十一年(1498年)《敕赐福祥寺改建山门碑记》和万历二十年(1592年)《名僧录司左觉义守愚公主持福祥寺序》碑文记载,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为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而建,赐额为福祥寺。弘治九年(1496年)御马监诸珰捐款重修,正德三年(1508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均重修。

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即改为喇嘛庙,更名为宏仁寺,民国时的住持喇嘛为索达那木扎什。

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有寺门一间,硬山卷棚瓦顶,苏式彩画。山门三间,东耳房一间,西耳房二间,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顶。天王殿三间,大式歇山大脊筒瓦顶,三踩斗拱,旋子彩画。大殿三间,庑殿式筒瓦顶,旋子彩画。在大殿前的甬路上,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的塔。庙内还有许多佛像及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造的铁磬等。天王殿前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黎珏《敕赐福祥寺改建山门碑记》碑,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侍讲沈寿和万历癸丑四十一年(1613年)大学士赵志皋撰的《重修福祥寺碑记》碑。

建国初,前半部为煤铺,其他房屋改作民居。1976年地震期间,其中两个殿因房屋歪斜北房管所拆除,在原址上重建了六组排房供居民居住。如今山门及东西耳房、天王殿及殿后东配殿、东跨院南北各三间房尚存,均破损严重。一通石碑已迁至五塔寺保存,另一通砌在民房的墙内。塔已拆除,其他文物均不存。

福祥胡同25号在胡同西侧北边的小窄巷里,和外面喧嚣的南锣鼓巷、玉河形成鲜明对比。

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

福祥胡同25号

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福祥胡同

网易网引2015年1月26日北京青年报《南锣福祥寺 谁来认领》摘录:

福祥胡同25号,是被很多人渐渐忘记的一个地址。在那里,一座古寺庙静默地坐落了数百年的时光。曾经香火缭绕,雕梁画栋,而今,追寻旧迹,竟难以辨认。福祥胡同因福祥寺得名,足以见其曾经的地位和名声。福祥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26年),宫中一武姓太监为了给明英宗祝寿,舍弃自家宅院修建了寺院,御赐“福祥寺”,寄福呈祥。雍正年间,因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驻锡于此,遂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而如今,1米多宽的胡同,错落的民居鳞次栉比,自行车随意地靠在墙边,沿着胡同走到深处,需要仔细辨认,才看得出这长满杂草的瓦片和漆皮剥落的横梁,竟是当年名寺福祥寺的山门。横梁上的图案和字迹斑驳陈旧,有几条电线被扎成一束从门洞下面穿过,现代化的生活侵蚀了古寺的和谐与宁静。过了山门继续前行便是天王殿。天王殿被四周的民居紧紧包围,殿前的过道拥挤而杂乱。大殿入口处有两扇半米高的小铁门,门已经被上锁。整个建筑是木质结构,木头上纹路清晰,柱子上多处出现裂缝,梁架有些变形。窗户上的玻璃早已不见,只剩下破落的窗框。殿内堆积着木柜、纸箱等杂物。唯有大殿顶部的彩画在讲述着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但也已经布满灰尘,有些褪色,有些彩画受到破损,摇摇欲坠,有些已经掉落,斑驳不堪。大殿外部的墙体上挂着一排电表和电箱,有电线沿着墙体经过。胡大爷自30岁时便住在福祥胡同里,算上今年,已经住了50年。据他回忆,福祥胡同曾经宽得能开进一辆卡车。但后来附近街道工厂的下脚料总堆在胡同路两边,胡同就一点点变窄。“那时候开始使用煤气罐,国家规定不能在屋里用煤气,居民们就在外面搭起了小房子作厨房,慢慢的厨房也变成了住人的屋子,胡同就越来越窄了。”胡大爷说,自己搬来的时候福祥寺的大门还在,天王殿也相对完好,殿里还放着四大天王。后来“文革”破四旧,殿里的东西就被搬走了,寺庙被充公。改革开放以后,北京仪表五厂把天王殿租了下来作为库房,用了几年后,工厂就搬走了。工厂搬走的时候,除了过去的窗户被换成现在开窗的窗户外,大殿还算完整,但天王殿就此荒废了下来。由于没人管,附近的居民就陆陆续续把不用的东西往殿里扔。胡大爷在天王殿附近转悠的时候,发现殿里的西北角有些下沉了,当时工厂在的时候还给下沉的地方支了个大柱子,但现在大殿的前面也开始下沉。天王殿的后面原来是个大殿。唐山大地震以后不久被拆了,建成了排房。大殿再后面还有个阁楼式的大殿,如今都已经完全看不到了。胡大爷说,他曾见到天王殿的房顶里被挖出了经书。“仪表五厂还没搬走的时候,房顶里挖出了经书,当时拉了不满两车。”66岁的邓大爷自小跟着父亲在福祥胡同长大,他现在居住的地方是原来喇嘛办公的地方。邓大爷说,当初福祥寺被喇嘛买下作为行宫,喇嘛走了之后,留下了几个小喇嘛来看管。后来就把房子租出去了,房租就交给喇嘛。寺庙充公后,就由房管所管理了,房租也是交给房管所。后来为了解决百姓住房困难问题,一直在建民房,住户由原来的18户变成了现在的60多户。据邓大爷所知,福祥寺现存的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东配殿,东院的南房北房现在住着居民,他就是其中的一户。房管所收房租极其低廉,“也就相当于交个卫生费”。交道口房管所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现在福祥寺的产权归国有。房管所只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漏雨修复和安全维护以维持现状。至于壁画、木质结构等古建方面的专业修缮需要上报,房管所不能私自修缮。“确实应该修缮了”,同时,工作人员说明了修缮面临的几个难题。一是报批手续比较繁琐,需要经过各个有关部门的审批;二是大殿周围居住着居民,不利于施工;资金也是一大难题。此外,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要进行修缮,需要先疏散人口,解决了老百姓的居住问题,才可以谈下一步的修缮工作。

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北京瞬间(1111):福祥胡同明福祥寺

有关报道截图(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