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152):育芳胡同清班第故居

标签:
班第育芳胡同准噶尔紫光阁班第故居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班第故居位于东城区育芳胡同1号。
博尔济吉特·班第(?—1755年),蒙古镶黄旗人,清朝将领。官学生出身,历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湖广总督、兵部尚书。雍正至乾隆年间,班第三度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乾隆十一年(1746年),署山西巡抚。乾隆十五年(1750年),班第补拉布敦之缺任驻藏大臣。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转西宁办事大臣。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旨署两广总督。乾隆二十年(1755年),被授予定边将军之职,领兵西征准噶尔。定边左副将军阿穆尔撒纳反叛后,班第在撤出伊犁时被准噶尔叛军包围,自刎殉国,谥义烈,京师建祠,亦曰双忠,图形紫光阁。
新华网引2006年11月17日新京报《大房企纷纷抢滩四合院
再过一个月,重建后的育芳胡同1号四合院将以崭新的姿态亮相。届时,该四合院将成为东城区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实施“微循环”开发保护的首个院落。据了解,虽然保护区四合院的房地产开发逐渐升温,但因受制于资金压力、产权纠纷及拆迁难等问题,目前这一开发热潮仍难形成大气候。育芳胡同1号院是东城区四合院文物保护区内惟一一座带有两层阁楼式建筑的四合院,它曾是清朝乾隆年间为平定准噶尔叛乱而战死沙场的定北将军———一等诚勇公班第府邸的一部分,因年久失修,前清时,这一“地标”大院就因残破不堪沦为危房。
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网站《小胡同里也住过许多大人物》摘录:
育芳胡同,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四六条,南至东四五条,东邻朝阳门北小街,西与流水东巷相通,清朝宣统时称班大人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育芳胡同。
在很早以前,一位名叫班第的官员曾住在育芳胡同,也就是现在的育芳胡同1号院。喜欢读史的人都知道,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近百年间,班氏家族战功赫赫,可谓满门忠烈,功勋卓著。如今,走进位于育芳胡同1号的班第故居旧址,已然没有了护院的士兵,也不见了镇宅的石狮。记者走访时发现,当年的班第故居现在以为商用,不对外开放,也不接受参观,喜欢寻访古迹的朋友只能在门外观赏早已被修缮多次的大门和外墙。行走在故居墙外,通过这个旧址大门的面貌和邻东四六条胡同的二层小楼,还依稀能感觉到班氏家族昔日的威严与气势。值得一提的是,依照雍正十二年刊行的《工程作法则例》和清朝官爵分封制度,除亲王、郡王之外,均不得修建二层中式楼。此楼的建成,足以可见班第及其子嗣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