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

(2016-11-05 18:13:41)
标签:

永宁伯谭广府

慧照寺

东四十三条

历史

文化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东华流韵网站介绍,明永宁伯谭广府位于东城区东四十三条19号(原慧照寺胡同7号),东四十四条2226号院内。

后改为慧照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慧照寺遗存。东四十三条东段以前就叫慧照寺胡同。

之所以将标题确定为“永宁伯谭广府”,因为谭广为营建北京出过力。永宁伯谭广,江苏人。永乐年间营建北京,谭广是工程负责人之一。正统九年(1444年),因老还朝,不久卒于京。成化十七年(1481年),僧人庭佑将其宅改建为慧照寺。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建。寺所在巷也改名慧照寺胡同。清乾隆《京城全图》绘有此寺。东四十三条19号(原慧照寺7号)院内现存《慧照寺修建碑记》石碑一通,碑首为二龙戏珠,高3.2米,宽1.1米。此碑记叙了修建此寺的原委:僧人庭佑得永宁伯谭纯故宅、辟为焚修之所,太监阎兴奏闻,赐额曰‘慧照寺’额。弘治十年重修扩建,新建大佛讲殿五楹,内塑大佛圣像并二尊者、十八罗汉,皆以金饰。以外还新建了金刚殿、伽蓝殿、祖师殿、方丈院等。此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民国时,庙已衰败。原规模很大,分东、中、西三路院,大殿居中,前后东西均有殿宇。尚存石碑应位于大殿之前,现已被砌于居民厨房内。26号院内尚存一后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出廊。22号院内尚存东路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前出廊。二殿均为筒瓦过垄脊大式硬山顶。其他殿宇均已拆除改建。

谭广(1363-1444年),字仲宏,丹徒人。洪武初,起卒伍,从征金山,为燕山护卫百户。从成祖起兵,以百骑掠涿州,生得将校三十人。战白沟、真定、夹河咸有功,屡迁指挥使,留守保定。都督韩观帅师十二万来攻。广以孤军力拒四十余日,伺间破走之。永乐九年进大宁都指挥佥事。董建北京。既而领神机营,从北征,充骁骑将军。十一年练军山西。明年从征九龙口,为前锋。贼数万凭岸,广命挽强士射之。万矢齐发,死者无算。乘胜夹击,贼大败。论功,进都督佥事。仁宗嗣位,擢左都督,佩镇朔将军印,镇宣府。宣德三年,请军卫如郡县例,立风云雷雨山川社稷坛。六年以宣府粮少,请如开平、独石召商中盐纳粟,以足兵食。俱从之。明年,帝从户部议,令他卫军戍宣府者,悉遣还屯种。广上言:臣所守边一千四百余里,敌人窥伺,窃发无时。脱有警,征兵数百里外,势岂能及?屯种之议,臣愚未见其可。帝以边卒戍守有余,但命永乐中调戍者勿遣。正统初,朝议以脱欢虽款塞,狡谋未可测,命广及他镇总兵官陈怀、李谦图上方略。广等各上议,大要谓:边寇出没不常,惟守御为上策。宜分兵扼要害,而间遣精税巡塞外,遇敌则量力战守,间谍以侦之,轻兵以蹑之。寇来无所得,去有所惧,则边患可少弭。帝纳其言。六年十一月以御敌功,封永宁伯,禄千二百石,仍镇宣府。八年乞致仕。优诏不许。明年十月召还陛见。帝悯其老,免常朝。是月卒,年八十二。谥襄毅。广长身多力,奋迹行伍至大将,大小百余战,未尝挫衄。在宣府二十年,修屯堡,严守备,增驿传,又请颁给火器于各边。将校失律,即奏请置罪,而抚士卒有恩。边徼帖然,称名将。尝逞愤杖杀都司经历,又以私憾杖百户,并为言官所劾。置不问,既卒,吏部言非世券,授其子序指挥使。

到现场看,东四十四条22、26号位于东西向的东四十三条、东四十四条之间的南北向小胡同中。和东四十三条19号都是大杂院。似没有看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

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

东四十三条19号

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

东四十四条22号

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

东四十四条26号

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

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

慧照寺遗存:介绍及东院正殿(图片来源:东华流韵网站)

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北京瞬间(1095):东四十三条明永宁伯谭广府的位置

东四十三条东段,原慧照寺胡同

东城区政府网站资料:东四十三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北有支巷通东四十四条,中与横街相通。全长 724米,宽8米,沥青路面。东四十三条,明朝属南居贤坊,东段称慧照寺胡同,因此地有慧照寺而得名,西段称汪家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东段称慧照寺,西段称汪家胡同。民国后沿称。1949年后东段称慧照寺胡同,西段称汪家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慧照寺胡同并入,改称东四十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三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东四十三条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