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三国(49):明祝允明草书苏轼前赤壁赋

标签: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祝允明前赤壁赋苏轼草书 |
分类: 寻访三国和古人 |
新开放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书画展厅,看明祝允明草书苏轼《前赤壁赋》。
博物馆宣传页列出书画展厅七件煌煌巨迹,此为其中之一。
后人咏叹三国,其调复为后后人咏叹。罗贯中有《三国演义》,后后后人看后后人绘连环画长大。这就是三国历史、文化打动人心的力量吧。
明,祝允明,草书苏轼前赤壁赋
手卷,纸本, 31.5厘米×745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网站资料:
题款:壬午改元秋七月望夜,酒后漫书。枝山允明。
钤印:希哲父(朱文)、包山真意(朱文)、枝山(白文)。
收传印记:无。
画家(注:此处似用“书法家”较好)介绍: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生而枝指,因自号“枝指生”,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授广东兴宁县令,后迁应天府通判。能诗善画,尤精于书法。于前代书家如钟繇、二王、智永、虞世南、张旭、怀素、苏轼、米芾、赵孟頫等无所不学,因此书法面貌较多。以小楷和草书为世人推重。与徐祯卿、唐寅、文征明号称“吴中四才子”,著有《前闻记》、《九朝野记》、《怀星堂集》等,《明史》有传。
吴门书派诸家中,以祝允明成就最高,明王氏世贞《艺苑卮言》有云:“天下书法归吴矣,而京兆允明为最。”祝允明的草书在其所擅各体中当为第一,与他同时代的吴中著名诗人黄勉之尝作歌云:“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独雄三吴?”尤其是其草书大幅长卷,粗放豪迈、气势雄健,最具代表性,祝允明常被人们讨论的往往是这类作品。
祝允明晚年喜作草书,为早、中期书法中所罕见。草书《苏轼前赤壁赋》长卷为其晚年佳作,其气势虽出自张旭、怀素,但用笔、点画、结字的基本笔法皆由传统中来,综合了自“二王”以来的各家,其中受黄庭坚草书影响颇深,横划往往采用一波三折。此卷书风洒脱,姿态多变,虽点画纵横姿肆,但多独立成字少连属,取古人以真作草之意。虽行笔狂纵,而起讫转合皆分明,笔断意连。强调字与字之间的自然衔接,其间错落有致,行间茂密,天真烂漫,不可端倪。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历代书家所喜爱的题材,也是祝允明喜书之文。从他流传下来的墨迹可知,他曾用小楷、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书写过,即使是草书也有多个版本。如上海博物馆藏祝允明四十三岁用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的《前后赤壁赋》,长达十米。对比这两幅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发现祝允明晚年所书更加豪放恣肆,参用黄庭坚草法,长线条穿插振荡。在章法上,晚年作品从单个字的草势与多个字组成的团块之间的开合,再到行气的处理、篇章布局都更强调贯势、通气,给人以热烈奔放、豪迈激荡的视觉冲击。
祝允明的《草书苏轼前赤壁赋》为嘉靖元年(1522年)所作,时其年六十三岁,当属晚期作品。20世纪80年代经由国务院七人书画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藏品,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