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

(2016-08-16 20:53:24)
标签:

铁门胡同

菜市口法场

施愚山故居

骡马市大街

西草厂胡同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西城区(原宣武区)铁门胡同南北走向,南起骡马市大街,北至西草厂街。因有圈虎的铁栅栏得名,明朝开始称其名方。附近地名也可作证:虎坊桥、喂鹰胡同喂鹰胡同(今未缨胡同)。清《箕城杂缀》:虎坊桥在琉璃厂东南,其西有铁门,前朝虎圈地也。清时虎场废,铁门演化为巷名,清代时称铁门。民国时沿称。1965年定今名。

2016年下去铁门胡同,中间被一幢高大办公楼截断。胡同不长,从北口和南口都能一眼看见高楼。北部有破旧的施愚山故居(宣城会馆),南部和骡马市大街交叉口的西北,是著名的菜市口法场。

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

西草厂胡同

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

铁门胡同北侧

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

施愚山故居(宣城会馆)

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

铁门胡同南侧

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

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

菜市口法场的位置

北京瞬间(914):铁门胡同

骡马市大街

201091中国网《老北京胡同故事:铁门胡同书声不敌市声喧》(来源:北京晚报)摘录:

铁门胡同是城南一条不被人重视却是非常值得一走的老胡同。在明代,铁门胡同一带是养虎训熊喂鹰之地,其附近遂有了虎坊桥、喂鹰胡同(今未缨胡同)等地名。清人《箕城杂缀》中说:虎坊桥“其西有铁门,前朝虎圈地也”。铁门就是虎圈边上的铁栅栏门,胡同由此得名。有意思的是,后来在它旁边出现以棉花地而闻名并得名的棉花胡同的一到九条,两者比邻而肩,阴阳相济,冰冷坚硬与温暖绵软,成为历史的巧合。如今,铁门胡同因拆迁被从中间一分为二,两头儿各剩下一小截儿不能通行的死胡同,以及零零落落的几个院落。

铁门胡同南北走向,有点儿斜,位于菜市口的东北角,紧靠着原来的“菜百”(以卖黄金首饰著称)。在旧京城,铁门胡同很有名,清时杀人的法场就在旁边,戊戌六君子就是从这条胡同的南口为起点一溜往西次第排开,被一一砍下了头颅。据说,断头者的鲜血都流进铁门胡同的一条暗沟里,当地人称血沟。“文革”挖防空洞时,人们还发现了青石板下的血沟。

从胡同北口进去,走不了几步,先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要找的宣城会馆。三百多年的历史,这大概是这条胡同里现在最老的遗址了。它旁边还应该有广信会馆,但是,已经看不出任何眉目。继续向南,走到和棉花五条交叉口的时候,遇见一位老太太,问她知道不知道文昌馆和笑社的旧址?这是铁门胡同的另外两景,京剧宿将陈德霖,年轻时候在文昌馆唱过戏,一时地以名传。民国元年,苏州作家包天笑和笑社也都住在这条胡同里,他们写稿子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京报》就在魏染胡同,出南口往东走,只隔着四川营一条胡同。老太太想了想,告诉我,包天笑没听说过,笑社好像在49号院,早拆了。然后指着北边路东的一座二层楼说:文昌馆好像就是那儿,日本人后来改成了澡堂子。当年笑社有一副木制的楹联:此地在城如在野,斯人非佛亦非仙。曾引来不少好事者观赏,那是一代文人的心态和追求。如今,四周到处在拆房子,喧嚣一片,尘土飞扬,用施愚山的诗句只能说是“书声不敌市声喧”了。

我又向老太太询问桂馨斋,这是家乾隆年间开张的酱菜园,附近的百姓没有不知道的,站在南口,门脸儿朝东。它的酱佛手最有名,曾经是进贡朝廷的贡品,深为慈禧太后喜爱,曾特别赐予六品顶戴。惹得铁门胡同得了传染病似的,开了好多家酱菜园。民国时的《燕京访古录》中说铁门胡同有72眼井,“其地多制酱局,需水多、盖缘此也。”我问老太太真的有那么多眼井吗?老太太说是,我们院子里就有井,屋子里还有井眼呢。这时走过来一个小六十的男人,他对我说:“我跟你说这条胡同最值得看的,得是安庆会馆。你知道吗?陈独秀当年就住在这里,孙中山当了大总统,来北京也到过这里,鲁迅也来过。解放初期,院子里住着一位姓方的先生,以前给孔祥熙当过秘书。那时没饭辙了,方先生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后来每月从街道办事处拿钱,每月15块钱。别小瞧了这条胡同!”他指指我身后的一座宾馆,告诉我安庆会馆就在这个位置上,上世纪70年代盖这座楼时,那时是玩具厂,把它给拆了,真可惜啦!

夕阳像是逝去的时光偷偷回眸,顾盼流离中,光线短暂一瞬就消失了,铁门胡同隐退进暮霭的一片迷蒙之中。

新华网引2013918日北京晚报《北京:铁门胡同人口密挤过当年大杂院》摘录:

说起宣武门外椿树街地区,现在的北京人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它了。但要提到SOGO崇光百货,提到富卓、椿树园等高档小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当年,这里是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胡同就有几十条。现在也仅剩下三个半条的胡同——铁门胡同、西草厂胡同和棉花胡同。走进这处面积为9万多平方米的平房区内,如今很难找到几户老北京了。操着东北、河南、安徽等各地方言的租户,经营着废品、电动车、小餐馆,还有说不上从事什么职业人们,聚集在这一区域内,艰难地生活着……

SOGO向南,马路东侧就能看到西草厂胡同的大牌子。东西向的西草厂路,路北是高档社区,路南的平房区边上有很多小店,难以计数。铁门胡同就在西草厂路的西口,说是胡同,其实只剩下了北边半条。拐进胡同,破旧的院门一个挨着一个,胡同边上摆着电动车,晾着被子,堆着砖头、沙土,胡同南头还有个废品回收站,说是回收站,其实跟垃圾站差不多。站在周边大楼的楼顶俯视这片平房区,连片的平房房顶,让人几乎已经看不到地面了。200多米长的胡同里,凌乱不堪,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是梨园行的聚集地,胡同南头的施愚山故居曾是科考举子进京应试时暂住的“高级会所”。“如今全都破败了,你看房顶上全是野草,故居成了大杂院。”在大院门口晒太阳的袁老爷子开口说着,这才让记者找到了一位地道的北京人。袁老爷子今年81岁,16岁搬到这个院里,一住就是65年。“你看看,现在这胡同里哪还看得见北京人呀!全都疏解出去了,没疏解走的,有条件的也都到儿女家去住了,剩下来的也就十几户。”袁老爷子说,“现半条胡同里住着至少100多户,大多是外地进京打工的,像故居院内就住了十多户,有的一个床位就算是一户,比当年大杂院里的北京人还多。我要不开口,这里哪还听得到北京话呀!”说着,一个推小推车的人走过来,一聊是河北邯郸的,来这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也在附近租了房。“别看这半条胡同,可挺热闹,餐馆、小商店、回收站一应俱全,全是外地人在经营。剩下的几户老北京,都是没有地方去的老年人。”袁老爷子说,旁边的西草厂胡同、山西巷胡同的情况也差不多。几百户住户中,北京老户只占了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