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932):南横西街粤东新馆
标签:
粤东新馆南横西街怡园菜市口大街保国会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原为王崇简、王熙父子住宅怡园。19世纪中叶广东居京人士购得怡园遗址西部地建粤东新馆,又名粤东邑馆。会馆坐北朝南,南北长90米,东西宽48米。有房78间,建有戏楼、花园。会馆原有格局已不完整,许多建筑被拆改。建筑格局大致分为东、西二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在此召开保国会成立大会。20世纪20年代馆门口曾悬挂“清光绪戊戌政变前公车上书议政之所”的横匾。1912年,孙中山应旅京粤省人士之邀来此出席欢迎会,并在馆前合影。1949年后于馆址上建南横街小学。
看资料,南横西街11号在打通菜市口大街时已不存,13号还在。当初菜市口大街横空出世,应该拆了不少房屋。
到现场看,南横西街东口北侧是施工围挡,占了道路近一半的地方;近菜市口大街有戊戌纪念馆房屋指挥部现场办公室的牌子。想来这里就是粤东新馆。
南横西街13号,南横西街北侧
南横西街
南横西街13号,菜市口大街西侧
菜市口大街
腾讯网引2014年1月9日京华时报《北京粤东新馆由政府征收
粤东新馆现址位于西城区南横西街13号院,原名怡园,为康熙时期大学士王崇简、王熙父子的私宅。19世纪中叶,广东居京人士购得怡园遗址西部地块,建粤东新馆,又名粤东邑馆。会馆坐北朝南,有房78间,建有戏楼、花园。戊戌变法时期,全国性维新组织“保国会”在此成立,并以此作为主要活动场所。上世纪20年代,会馆门口曾悬挂“清光绪戊戌政变前公车上书议政之所”横匾。1949年后,馆内建起南横街小学。1998年,因菜市口大街南延拓宽,包括南横街小学在内的粤东新馆东侧房屋被拆,部分馆舍在粤东新馆西侧“易地复建”。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表示,目前粤东新馆院内住着100多户居民,居住条件非常恶劣。作为文保利用项目,粤东新馆保护规划已获政府部门批准,目前已经启动征收程序。孙劲松表示,这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以来,全市第一个按照该条例实施征收腾退的文保单位。孙劲松表示,粤东新馆的征收腾退以公益项目立项,征收过程将全程公示,并征得居民同意,西城区将制定合理的征收方案。据其介绍,完成征收腾退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之后将实施修缮,“预计2015年能够启动修缮工作。”按照计划,将在粤东新馆现址建设戊戌纪念馆。孙劲松表示,征收过程中,居民的房屋定价将邀请第三方机构实施市场评估,政府将按评估结果购得房屋,完成征收。
在粤东新馆附近一家诊所工作的马先生称,以前,他的母校南横街小学就建在粤东新馆内,走进校园迎面就是一面屏风,院内的两间大房子作为教室,附近的孩子都在里面上课,下课就在院内玩耍。马先生小时候也在该院内读完了小学,谈起粤东新馆,他还能清楚地记起屋顶彩色油漆描绘过的横梁。马先生称,扩建菜市口大街时,南横街小学和粤东新馆的大部分都被拆除了,“原来的学校地址,现在都被埋在马路下面了。”据马先生介绍,原来的粤东新馆,目前只剩西面的几间房子,形成了一个四合院,院内挤了百十户人家。昨天下午,记者走进该四合院内发现,院内搭建了百十间房屋,屋子门前摆满了花瓶和杂物,显得十分拥挤,木质的屋门和窗户用塑料袋子包裹起来。院中间的一间大房子已经没有人居住,屋角已经坍塌,屋内堆积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在四合院内住了近60年的赵女士表示,目前该院内还有近百家住户,显得十分拥挤,院内堆放很多垃圾,生活非常不方便,“很多邻居都已经搬走了,我们也盼着早点搬迁”。赵女士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任何要求搬迁的通知。同时,赵女士也担心政府会将他们安排到偏远的地方,生活不方便。
有关报道截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