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

(2016-08-17 18:13:38)
标签:

明皇城东安门遗址

北洋政府

永乐

紫禁城东华门

考古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明东安门遗址位于南北向的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东西向的东华门大街、东安门大街十字交叉路口,紫禁城东华门正东约400米处。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

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东安门西侧跨河石拱桥称望恩桥、皇恩桥。

明代中期将城墙由御河西侧迁至东侧。

1926-1927年北洋政府拆除皇城墙,东安门同时被拆。2001年东城区政府在东皇城根建带状绿地公园,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东皇城墙和东安门准确位置。

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明东安门遗址

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紫禁城东华门

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京华秋韵似锦图

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

京华秋韵似锦图:紫禁城东华门

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京华秋韵似锦图:皇城东安门、御河、望恩桥

北京瞬间(922):明皇城东安门遗址

紫禁城东华门(西)和皇城东安门(东)位置关系图

东安门遗址的发掘,是整个皇城墙遗址的重点。共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在地表以下1.5米的深度内,都为清至民国时期堆积的生活渣土,在地表1.5米至2.5米以内,两侧探方各发现了东安门柱础的城砖残基。在遗址东侧发现南北走向的皇城墙五层城砖基础,砖体保存完好,砌筑整齐、工艺规范,砖基长达10余米。在其西部出土了明皇恩桥“燕翅”残迹。上述发现,印证了清代《加摹乾隆京师全图》的测量是严谨而准确的,从而确定了东安门、皇恩桥的准确位置。

根据《燕都丛考》记载:“东安门于民国十三年拆去……,东皇城根向南一段拆于十三四年,向北一段,拆于十五六年”。民国时期,拆除皇城墙是社会和民众为了取砖建房的需要,而且城墙拆除十分方便、容易,而面阔五开间,规模很大的东安门为什么没有保留而首先被拆呢?是社会和民众的一种“破坏”行为吗?经现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东安门被拆除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为解决此处的交通问题所采取的一种“措施”。从周围交通环境看,东安门正处于王府井至故宫东华门和贯穿皇城南北的南池子大街、南河沿大街等横穿三条大道的必经之路,是繁忙的交通要道,特别是民国以来汽车逐渐代替了马车、黄包车,而东安门建在路中的三排立柱,已妨碍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通行;同时,整个皇城根地区较低洼的地势已被垫高1.5米左右,这样,东安门的通行高度已无法使汽车通过。因为以上原因,东华门在当时是必拆无疑的。就如同为了当时的交通需要而拆除地安门、西安门和正阳门瓮城一样。但是,应当解释的是,东安门的拆除与皇城墙的拆除,在当时的动机和需要上是有区别的,皇城墙被拆(特别是连地下3米的基础城砖都几乎被挖光),是一种带有“破坏”性质的取砖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取城砖而做它用;而东安门的拆除,是因为民国以后,北京的社会发展和市政交通建设与皇城原有建筑发生矛盾后在当时所能采取的一种解决方式。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东皇城墙遗址的发掘展示与皇城的整体保护》(孔繁峙)介绍:

历史上的皇城,是同北京城同时代修建的一座皇家宫廷建筑,是拱卫紫禁城安全和为帝王统治服务的皇宫外围城。文献记载,元大都城即在宫城外建有皇城。据《燕都丛考》记载:“明洪武初,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又令指挥张焕计度故元皇城,周围一千二百六丈。”其皇城位置在大都城中央偏西,以琼华岛为中心。据文献记载,元代皇城城墙称萧墙或红门阑马墙,其北城墙在今地安门南,东城墙在今南河沿西,西城墙在今西皇城根南街西,南城墙在今东华门与西华门以南,周围20里,皇城内包括宫城、兴圣宫、隆福宫及御园等。

明代皇城是在元大都萧墙旧址上改建的,其城墙较元代均向外有所扩展。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永乐四年,营建宫殿。……于内为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南曰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玄武门。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南曰大明门、曰长安左、右门,中曰东安、西安门、北曰北安门”。皇城中心是紫禁城,是封建帝王的统治中心,皇城内建有景山、三海等皇家御园和二十四署及各种监、局、厂、作、库等为皇家服务的制做、管理机构。明代皇城是国家禁地,据《燕都丛考》记载:“明代皇城以内,外人不得入,紫禁城以内,朝官不得入,奉事者至午门而止。” 

清代初期,皇城仍设四门,顺治年间,将南门更名天安门;北门更名地安门。至清中期,曾对皇城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据《国朝宫史》记载:“皇城重建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工竣。又增筑长安左门外围墙一百五十五丈,长安右门外围墙一百六十七丈五尺一寸,各设三座门”。使皇城的范围又有新的扩展。 
民国元年,随着帝制的取消,皇城完成了历史使命,皇宫禁地被打破,因当时政治上的原因和城市交通的需要,对原封闭的皇城墙进行了拆除和改造。《燕都丛考》城池篇记述:“皇城四面,历年逐渐拆毁。长安左、右门民国元年即已拆去,仅余门阙,俗所称三座门者是也。乾隆时所增筑之围墙,亦于是年改修。东安门于民国十三年拆去……。西皇城根如灵清宫一带,民国六年拆去,以其砖移修大名濠……。东皇城根则向南一段,拆于十三四年,向北一段,拆于十五六年。北面皇城拆于十五六年,皇城所余者仅矣”。又按,“皇城南面东西两端与皇城之天安门成一平线,民国初年,于东侧辟南池子门,于西侧辟南长街门,又西侧辟灰厂墙门。于是,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以及灰池、石板房诸处,昔为行人所不易至者,今俱成为通衢孔道矣。其皇城东面,则辟翠花胡同一门,以通马神庙大学堂之路,北面则辟宛平县署一门,以通德胜门之路。至民国十六年,则城垣尽拆,翠花胡同,宛平县署之新门,亦无余迹。”又记述:“皇宫东、西、北三面之外,旧有护宫营房凡数百间,倚濠而墙,藉资宿卫。民国十八年,北面一带均行拆卸,于东北西北两隅,建屋各五楹……。” 
自民国时期拆除皇城墙至今已70余年,特别是建国以后的50余年,皇城内的古代建筑整体上基本保持了民国以来的面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