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872):培英胡同王瑶卿故居

标签:
王瑶卿培英胡同大马神庙通天教主京剧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王瑶卿故居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区)培英胡同20号(老门牌号为大马神庙28号)。
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
王瑶卿故居在东西向的培英胡同一凹巷尽头,宅第大门朝东,分南北两院。北院为王瑶卿住所,南院为王凤卿住所。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这里是戏曲界、文学艺术界集会的场所。
培英胡同20号王瑶卿故居
从凹进去的王瑶卿故居门开培英胡同
培英胡同20号王瑶卿故居
王瑶卿故居北墙(培英胡同)
培英胡同
资料介绍:
王瑶卿(1881-1954年),京剧大师,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等特点融汇起来创出“花衫”这一行当;京剧教育家,被誉为京剧界的“通天教主”。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清江(今江苏淮安)。其父为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出生于北京,9岁从田宝琳(陈德霖之师)学青衣。后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再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衣和刀马旦,并得到钱金福指教了把子功。有了文武昆乱的基础及众多的剧目,于1894年(年仅14岁)便借三庆班的台,演出了《祭塔》,崭露头角。16岁时,即进入名角如林的福寿班。17岁因倒仓辍演,同年与杨朵仙之女结婚,次年加入其岳父所在的四喜班。18岁嗓音复原,二次进入福寿班,在班中陈德霖为了提携后进,常把自己的主角戏让给他演,并陪其演配角,从此进入了名演员的行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班被迫解散。21岁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尝试。1902年,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从此常与谭鑫培、杨小楼、龚云甫、慈瑞泉等合作演出。1905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常演剧目有:《南天门》、《汾河湾》、《桑园寄子》、《宝莲灯》、《御碑亭》、《四郎探母》、《法门寺》、《珠帘寨》等戏。
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上演了经他整理重排的《五彩舆》、《庚娘》等剧,名震京城,成为京剧史上以旦角挑大梁的第一人。
在京剧史上,生旦并驾齐驱,是从王瑶卿始;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他是首创;旦角挂头牌他是第一位;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人。他与谭鑫培势均力敌,时人誉为“梨园汤武”。
善于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堪称一绝的旗装戏,是“王派”艺术的精髓。这和他进宫演戏有关,在宫中承差时,观察了西太后、皇后、皇妃、福晋等人的言谈话语和声容仪态,日久天长见多识广,体验就深刻了。把它溶于《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大登殿》、《珠帘寨》等戏中,再加以艺术创造,成为“王派”极有特色的代表剧目。对旦角各行都极精通,并广泛吸取各行精华,突破行当界限,大胆革新。在他不到30岁的时候,首创了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
1926年最后一次到上海演出,使观众大饱眼福,但终因嗓音关系,不便再继续粉墨登台,便立意潜心传艺。
王瑶卿对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不但根据其四人发音、表演、特长的不同而分别指导和启发,使他们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者,而且据其特点传其剧目,使之成为其代表剧目。就是“一花(筱翠花)一草(芙蓉草)”、四小名旦中的一文(张君秋)一武(宋德珠),能得到剧坛内外一致赞誉,也同样是受到他精心培育、因材施教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他被任命为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戏曲实验学校教授;1950年当选为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7位戏曲艺术大师获得了荣誉奖,他们是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同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新华网引2008年10月9日央视网《四大名旦——梅兰芳》:
梅兰芳,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祖籍江苏泰州,是梅巧玲之孙,梅雨田之甥,梅竹芬之子。他九岁跟吴菱仙学戏,后来搭“喜连成”班借台演戏,又拜陈德霖为师,在艺术上深受王瑶卿的影响。他始终对王瑶卿先生执弟子礼。梅兰芳在建国以前,在中外戏曲交流上,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1919年曾经率团赴日演出。1930年又率团赴美国演出,1935年又率团赴苏联演出。他和杨小楼、余叔岩并称为“京剧三大贤”,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兰芳很有民族气节,在日本侵华期间,蓄须明志,拒不演出。建国以后,曾就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和中国京剧院院长。梅派的特点,有人说就是没有特点,即梅兰芳的表演,处处是规范,但是又易学难精。看起来好学,但是真正融会贯通就很难。梅兰芳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和之美的代表。他在继承与革新上,可以说是“守不泥迹,放不逾矩”。他既无腔不出新,又无腔似旧。有人给他归纳为“三平”,说梅先生的表演是平淡中见独到,平稳中见功夫,平实中见自然。他创造了多种舞蹈,比如《天女散花》里的绸舞,或叫“风带舞”,他还创造了很多戏曲的舞蹈,比如《霸王别姬》的“剑舞”、《太真外传》里的盘舞、《西施》里的羽舞、《黛玉葬花》里的镰舞、也叫锄舞、《红线盗盒》里的拂尘舞。另外,在表演方面,如《宇宙锋》表现了乍阴乍阳,两面人的表演,《贞娥刺虎》里面也有这样的表演,难度都很大。梅兰芳参与了花衫一行的创造,这一行起始于王瑶卿,完成于梅兰芳。梅兰芳很多剧目中都是花衫的角色,它是把青衣的表演和花旦的表演相融和,比青衣开放,比花旦收敛,加以融和形成花衫。比如《霸王别姬》的虞姬,《天女散花》的天女这样一些人物。梅派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梅先生周围有一个智囊团或者说是一个强力集团,比如为他编剧的齐如山先生,李释戡先生,为他进行艺术指导的王瑶卿先生,还有他经济的后源冯耿光和他出国的策划张鹏春先生,还有他艺术的合作者,像他的琴师徐兰沅、王少卿,还有他同台的老搭档萧长华,姜妙香,姚玉芙。后期他的秘书许姬传先生,这些人可以说都为了梅派的艺术付出了自己的心智。梅派的传人大体上有100多位。而其中著名的有魏莲芳、李世芳、言慧珠、陈正薇、杜近芳、梅葆玖和李玉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