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

(2016-07-25 21:55:11)
标签:

林白水

四川营胡同

林白水故居

社会日报社旧址

历史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林白水故居目前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区)四川营胡同西侧。

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

看资料介绍,2002年,网通建设办公大楼时将故居拆除。2009年左右,在各界的呼吁下,一个全新的林白水故居在网通大厦东侧重建,位置在四川营胡同南口西侧。

异地复建的文物不知道能不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眼前的“林白水故居”似乎不是原有建筑材料基础上的复建,而是纯新建的。如果最差的情况是拆除外,复建至少要好一点。

千龙网引 20131017日中国文化报《林白水旧居:被拆除的区级文保单位》摘录: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记载,林白水旧居原为社会日报社旧址。坐北朝南,四合院两进。前社后院,占地约400平方米。前院有正房三间,七檩前出廊。两厢房各两间五檩。倒座房三间五檩,东面半间通向门道。正房东侧有门道通后院。后院有正房三间,五檩出前廊。两厢各两间,进深仅三檩,东厢加一步,正房东侧有门道通后街。对如此规模的古建筑,吴大爷却表示,故居是一处大杂院,残破不堪。除了比一般民居大点,并没有显得很特别。

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

复建的林白水故居

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

四川营胡同

新华网引2006418日北京晚报《林白水故居》记录了老故居拆除、新故居未复建是去探访的情况,作者是肖复兴。摘录如下:

从魏染胡同看完京报馆出来,到棉花头条非常近,中间只隔着一条四川营胡同。在北京现在还能够顽固去棉花头条的,一定是看林白水的故居。否则,在北京多如牛毛的小胡同里,谁还有兴趣去找这样一条不起眼的胡同呢?如今,铺天盖地的报纸很多,知道林白水的人不多,作为中国报业的先驱人物,其实每一张报纸都有他的影子。辛亥革命之后,北京城一份京报,一份社会日报,是非常有名的。京报的老总是邵飘萍,林白水就是社会日报的老总。两家老总离得这样近,如我这样几步道就能够走到对方的地方,彼此有一番志同道合的交流吧?那时候的虎坊桥一带是很繁华的,居住在这一带的文人很多。文气相投,便把周围的氛围熏陶得有几分报纸刚刚印刷完后飘散的墨香。 引起我对他们两位前辈景仰的是,他们一样尊崇“说人话,不说鬼话;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办报主张与人生信条;他们一样因此而为当时军阀所不容乃至最后遭残杀。说人话和真话,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情,无情而漫长的历史,却一再证明着那是得付出代价的。邵飘萍是1926426日被杀,林白水是同年86日被杀,两人相隔不到一百天,所以,当时有“萍水相逢百日间”一说,如此的萍水相逢,可不是金风玉露一相逢,只是一样的胜似人间无数。在两广大街上看到移动通讯大楼的建筑工地,问门口两位年轻的警卫棉花头条怎么走?他们指着身边的一条胡同告诉我就在里面。走了进去,印象中应该在西边,但西边全是工地,占的地盘不小,移动通讯就是有钱。心里一阵犯起嘀咕。再往前走了几步,一块硕大的牌子立在围墙里面的工地中,赫然醒目的林白水故居重建工程图,画着彩色鲜艳的两座小院的房子,整齐得如同笔管条直的小学生,穿着崭新的衣裳排队站在那儿。我知道自己来晚了,但前些日子在北京晚报上还看到林白水故居的速写画,没有想到竟然已经早拆了。站在那巨幅图牌下,愣了半天的神,眼前喧嚣的工地上,高楼的雏形已经矗立在空中,不知道在楼群包围中的这两个小院,以后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坐在高楼里办公的人们,会知道林白水是什么人吗?凭窗俯视这两个小院,会不会感到它们像是高楼下的一个双黄蛋?一位老太太走过来,问我:你这是找哪儿呀?我问她:棉花头条还有吗?早拆了,从头条到六条都拆光了,就剩下七条了。她一定笑我,还找头条呢?说完,摇摇头走了。我也只好走了,走到工地的大门前,又找那两个警卫,请求他们能让我进去看看。那两个警卫说:看什么呀,什么都没有了。我不大甘心,问:拆得那么干净?一点东西都没有留下来吗?留下什么呀,就留下那么一块空地,现在堆放的都是建筑材料。林白水是一个正直勇敢的报人,也是一个潇洒幽默的名士,记得他创办的新社会报得罪了军阀吴佩孚,被勒令停办三个月,三个月后,报纸重新开张,更名为社会日报,他在致读者词中说:“自今伊始,除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级,示所以自刑也。”如果他还活着,从故居望那高楼,该不会再幽默一把说是头上长头了吧,新社会报的新字前面应该再加一个新字,社会确实在日新月异。几天之后,路过天桥商场,不禁又想起那天找林白水故居。我知道天桥商场这块地方是民国时期的刑场,邵飘萍和林白水都是在这里被杀害的。“萍水相逢百日间”,现在说起“萍水相逢”这个成语,都让人觉得沉重。一街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作者:肖复兴)

人民网《人物春秋:民国初期名报人——邵飘萍和林白水》(自《安徽日报》) 摘录:

林白水(1874-1926年),本名林獬,字少泉,1874117日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门第。他使用过的笔名很多,有白话道人退室学者等。40岁时,他将少泉中的泉字身首分割,便成了白水二字,这里就有愿以身殉所办之报的含义。谁曾想,此意后来终成现实!

林白水19岁时,文才已很出众。林白水的叔叔林少谷在北洋海军任右营参将。甲午海战中,林少谷英勇殉国。他遗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靠20岁的林白水抚养。这使林白水更加认识到教育是救国的第一要义,因此他主持创办了福州第一所正式学校——福州蒙学堂。在他的学生中间,后来有十几个人成为黄花岗起义的烈士。19016月,他又成为刚刚创办的《杭州白话报》主笔,该报的发刊词《论看报的好处》就是由他写的。从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他有意采用了面向大众的白话文,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后来他到上海,与蔡元培等人创办爱国女学校,创建中国教育会,积极鼓动革命。1903年,林白水与妹妹林宗素赴日本求学。回到上海后,与蔡元培等人创办《俄事警闻》,并成立对俄同志会

林白水又独自创办了《中国白话报》。这是一份形式和内容都十分独特的报纸,半月一期。报纸的所有文章几乎都是林白水自己写的。他的文笔与众不同,通俗易懂。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的时候,林白水发表了一副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对联字字辛辣,把慈禧太后的嘴脸刻画得入骨三分,一时广为传诵。

就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刺杀原广西巡抚王之春的大事。据说按照原计划,在打死王之春后,将由林白水跳上桌子,向在场的人宣布:这就是卖国贼的下场!不料由于枪支发生故障,不仅没打死王之春,枪手万福华反被拘捕,林白水和另一个伙伴只得悄悄逃走。第二天,章士钊冒失地前去探监,被捕后,又导致了更多的人入狱。林白水与蔡元培侥幸逃脱,设法筹款请一位外国律师到法庭上辩护,结果还算好,万福华只判了10年徒刑,其他人多被释放。

林白水再次东渡日本,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曾进入政界,担任福建省法制局局长。1913年他来到北京,到袁世凯的总统府当秘书,后来还在段祺瑞政府担任过众议院议员。官场的黑暗腐败使他难以接受,他终于辞去官职,重新投身报业,于1916年创办《公言报》。后来又去上海办《平和日报》,不久再回北京接办《公言报》。1921年又创办《新社会报》。

林白水生平最自豪的,是自己犀利的笔锋;最觉气短的,是生计的窘迫。他以个人精力及资金办报,常捉襟见肘。但他天性豪爽,有时竟妻子的金首饰典当一些现款招待来访的朋友。他生平一大爱好是收集砚台,曾耗资千金购得一块名为生春红的端砚,由于喜爱之至,竟把《社会日报》的副刊也命名为生春红。那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副刊。这块宝砚后来由林白水的儿女捐给了台湾历史博物馆。

1922年春,《新社会报》因攻击吴佩孚遭封闭。林白水索性把报名改为《社会日报》,并发表社论说:自今伊始,斩去新社会报字,如斩首然,所以自刑也。由于他的笔锋实在尖刻辛辣,令当局十分畏惧,有时竟会想出十分卑鄙可笑的花招来对付他。比如曹锟贿选总统的时候,林白水把那些受贿的议员斥为猪仔,在报上痛骂不已。曹锟无奈,派人将报馆封闭,把林白水到侦缉队软禁了三个多月,直到自己当上总统后才放人。

19264月,奉系军队开进北京,著名报人邵飘萍被杀害。林白水依然保持着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斥骂奉军为洪水猛兽8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抨击吴佩孚性颇执拗,头脑简单,不谙政治,思想陈腐,意见执滞,说中央政治,若长在吴大帅指挥之下,恐终须弄得一团糟。他讥讽依附于军阀张宗昌幕下号称智囊的潘复为肾囊终日悬挂于腿间86日凌晨一时许,林白水被宪兵抓走。杨度、叶恭绰等知名人士找张宗昌求情,不料张宗昌当天就将他杀害了,罪名是通敌有据。所谓,指的是不久前撤出北京的冯玉祥。1930年,他的遗体被亲友送回福建原籍安葬。

北京瞬间(852):四川营胡同林白水故居

部分报道截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