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842):老北京金融街施家胡同

标签:
施家胡同前门大街清末民初的风俗画张伯苓历史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施家胡同位于西城区前门大街路西。清末民初时,它连同西河沿、钱市胡同是北京最集中的民族金融区。
天极网引2005年7月18日北京晚报《旧北京的金融街--前门施家胡同》摘录:
施家胡同可说是旗舰规模了。当时,规模较大的银号有10号的谦生银号;11号的裕兴中银号;12号的义生银号;15号的福生银号;17号启明银号;21号的三聚源银号;22号的集成银号(;24号的丰盛号;26号的余太亨号、28号的广瑞号)等。
资料介绍,施家胡同就似一幅清末民初的风俗画,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也有日、欧式的尖顶小楼。有兴趣逐一院落细细观瞧,还可隐约看出各样旧时的店堂、门脸、门雕装饰。相传,早年间这里曾经文人荟萃,著名学者纪晓岚、王渔洋、梁诗正的故居以及许多梨园巨子、商界名家的家都散布在周围,他们来来往往,在施家胡同留下过许多历史的足迹。南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张伯苓回忆说,他每次到北京办事,总是住前门外施家胡同一个普通客店,每天房费一元。由于客店的臭虫特多,所以他每次总要自己带一盒臭虫药设防。施家胡同只有一家旅馆叫做“正阳旅馆”,想当初很体面的,能在那里落脚的绝非常人。同是旅店,往南二里地的珠市口铺陈市就有好多“鸡毛店”,进门一盘大炕,上无被褥,只是一炕鸡毛,数九寒天住店的人只能和衣钻入鸡毛堆,如有新人来,旅店的伙计便用一把冰凉的铁通条往靠边人的身上杵,那人必本能地往里躲,于是便多出来一个人的地方。当时,敢收一元大洋宿费的旅馆,起码是“三星”以上“四星”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