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854):张旺胡同元宏恩观

标签:
宏恩观豆腐池胡同张旺胡同刘多生千佛寺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宏恩观位于东城区豆腐池胡同21、23号及张旺胡同2、4号。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
张旺胡同4号
张旺胡同
2008年北京市文物局网站《刘多生与北京寺观》(韩建识)介绍摘录:
宏恩观坐落在豆腐池胡同以北、张旺胡同以南。
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创建,在都城坎地金台坊。明代宣德八年(1433年)、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嘉庆十年(1805年)等一再重修。宏恩观在元代称千佛寺,明代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敕赐为吉祥寺,但仍俗称千佛寺。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在德胜门北八步口另建千佛寺,为了加以区别,该寺改称小千佛寺。明代还曾改名为清净寺。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主持本庙僧人振龄因焚修无力,把寺庙转给了本门僧人闻庆。有洋人打算购买此寺作为寄庐,此事将要促成时,被内务府郎中厚安得知,厚安感慨“斯地当龙尾之要”,担心其毁在外国人之手,就与闻庆订立契约,由厚安接修,本寺事务仍由闻庆负责管理。光绪十三年(1887年)闻庆又将此庙转给了刘成富、梅顺安,但因他本人没有手本契纸,只能给二人白字一纸。这年秋天,刘多生到该寺瞻仰圣像,看到庙貌倾颓、美材独存,于是不惜重资,鸠工庀材,重修此庙。此次重修于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开工,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初九日落成。由于刘多生与厚安交往密切,厚安对刘多生重修此寺的善举非常高兴,就在本寺的手本契纸上加“送”字赠给了他,这样,刘多生就成了宏恩观第一代开山主持。
1936年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时,宏恩观为“太监道士庙,属私建。不动产土地六亩六分,房屋八十三间;附属土地六亩四分,房屋一百零四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神、自住、出租。”民国时期,宏恩观“有碑四:一为《三皇翠云仙院碑》,陆宝忠书;一为《宏恩观碑》,高明峒撰,张百熙书;一为素云道人所撰之《宏恩观碑记》;一为潘祖荫撰之《宏恩观碑》。”
1958年8月北京市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宏恩观尚存影壁、山门(天王殿)、垂花大门、东西配殿、帝君殿、东西配殿、东西配房、大雄宝殿、东西耳房、东西配殿;东一跨院存山门、北屋、前殿、垂花大门、正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东西配房;东二跨院存山门及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房18间;西跨院存山门和正殿。帝君殿前左存潘祖荫撰《宏恩观碑》,帝君殿前右存刘诚印撰《宏恩观碑记》;大雄宝殿前右存高明峒撰《宏恩观碑》。宏恩观今被鼓楼菜市场、超市、外商、居民等占用。
有关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