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2016-06-13 07:31:39)
标签:

普通人

平常事

秋荔亭

俞平伯

照澜院

分类: 北京瞬间思考

193011月,俞平伯迁入清华园南院(现照澜院)7号,193411月迁居至新南院(现新林院)4号。 俞平伯有《秋荔亭记》记照澜院的住所。

读《秋荔亭记》,想看看名人名篇里名亭是什么样子。很幸运,秋荔亭还在。

先是按照“亭”去找,清华园里面有好几个亭,但在照澜院当然无所获。后来找到照澜院7号、8号建筑,外面围了一圈很不协调的围栏或房子。第二次的时候,才搞清楚原来建筑的样子。

照澜院78号是一个建筑,从照澜院合围的角度看,正门向西。7号在北,8号在南。秋荔亭可能为建筑中最北边向西展开的部分。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照澜院7+8号建筑布局图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从西北看照澜院7+8号建筑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照澜院7号(秋荔亭)北面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照澜院7号(秋荔亭)

东面无窗,正中开一门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从照澜院7秋荔亭东门向南看

正对面是7+8号建筑中间向西延伸的部分

左侧和东门以南为后搭建建筑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照澜院7号(秋荔亭)南面,左侧红窗处

垂直相交的右侧为7+8号建筑主体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照澜院7号(秋荔亭)西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北京瞬间(722):珍惜普通人平常事

照澜院8

照澜院7+8号建筑的南部,灰墙、红门应为后搭建

秋荔亭现在因为搭建,拥挤不堪,以至于找不到一个合适拍摄建筑的角度。即便在当年,也非“亭”,也非很特别的建筑。但对于俞平伯来讲,是美好记忆。

漫步照澜院,想起对普通人来讲,在只道是寻常的没有感冒发烧的日子,走在没有雾霾的天空下,也完全可以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心得,如《秋荔亭记》及更早如《滕王阁序》等。

简单日子一样值得珍惜,寻常事情一样值得记录。

丙申端午节后,雾霾天、蓝天后有雨的一天。

 

秋荔亭记

俞平伯

馆之在吾家旧矣,吾高祖则有印雪轩,吾曾祖则有茶香室,泽五世则风流宜尺,其若犹未者,偶然耳。何则?仅生猪年,秉鸠之性,既拙於手,又以嫩为好,故毕半生不能营一室。弱岁负笈北都,自字直民而号屈斋,其形如街而短,不屈不斋,时吾妻未来,一日搴予帘而目之,事犹昨日,而尘陋复若在眼。此所谓不登大雅之堂者也。若葺花缭衡,一嵌字格,初无室也。若古槐,屋诚有之,自昔无槐,今无书矣,吾友玄君一呼之,遂百呼之尔,事别有说。

若秋荔亭,则清华园南院之舍也。其次第为七,于南院为褊,而余居之,辛壬癸甲,五年不一迁,非好是居也。彼院虽南,吾屋自东,东屋必西向,西向必岁有西风,是不适于冬也,又必日有西阳,是不适于夏也。其南有窗者一室,秋荔亭也。曰,此蹩脚之洋房,那可亭之而无说,作《秋荔亭说》。夫古之亭殆非今之亭,如曰泗上亭,是不会有亭也,传唱旗亭,是不必有亭也,江亭以陶然名,是不见有亭也。亭之为言停也,观行者担者于亭午时分,争阴而息其脚,吾生其可不暂且停停耶,吾因之以亭吾亭。且夫清华今岂尚园哉,安得深责舍下之不亭乎?吾因之以亭吾亭。亦当置身焉而语曰,“这不是一只纸叠的苍蝇笼么?”以洋房而如此其小,则上海人之所谓亭子间也,亭间今宜文士,吾因之以亭吾亭。右说秋荔亭讫,然而非也,如何而是,将语汝。西有户以通别室,他皆窗也,门一而窗三之,又当谓曰,在伏里,安一藤床于室之中央,洞辟三窗,纳大野之凉,可傲羲皇,及夫陶渊明。意耳,无其语也,语耳,无是事也,遇暑必入城,一也。山妻怕冷,开窗一扇,中宵辄呼絮,奈何尽辟三窗以窘之乎,二也。然而自此左右相亭,竟无一不似亭,亭之为亭,于是乎大定。春秋亦多佳日,斜阳明叕,移动于方棂间,尽风情荔态于其中者影也,吾二人辄偎枕睨之而笑,或相唤残梦看之。小儿以之代上学之钟,天阴则大迷惘,作喃喃语不休。

若侵晨即寤,初阳徐透玻璃,尚如玫瑰,而粉墙清浅,雨过天青,觉飞霞梳裹,犹多尘凡想耳。薜荔曲环亭,春饶活意,红新绿嫩;盛夏当窗而暗,几席生寒碧;秋晚饱霜,萧萧飒飒,锦绣飘零,古艳至莫名其实;冬最寥寂,略可负暄耳。四时皆可,而人道宜秋。聊以秋专荔,以荔颜亭。东窗下一长案,嫁时物也,今十余年矣。谚曰,“好女勿穿嫁时衣”,妻至今用之勿衰,其面有横裂,积久渐巨,呼匠氏锯一木掩之,不髹不漆,而茶痕墨渖处往往而有。此案盖亲见吾伏之之日少,拍之之日多也,性殆不可强耳。曾倩友人天行为治一玺曰,“秋荔亭拍曲”,楷而不篆。石骨嫩而鬼斧璋,崩一棱若数黍,山鬼胶之,坚如旧,于是更得全其为玺矣。以“曲谈”为“随笔”“丛钞”之续,此亦遥远之事,若在今日,吾友偶读深闺之梦而笑,则亦足矣,是为记。

甲戌清明,即二十三年之民族扫墓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