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684):北大燕东园24号

标签:
燕东园周一良梁效北京大学魏晋南北朝史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北京大学校友网《燕东园里的先生们》介绍了一些住户信息,其中24号为周一良。
周一良(1913-2001年)。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东至人历史学家。1998年出版《毕竟是书生》。代表作《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等。
周一良让人想起梁效,想起一段时光。
燕东园24号(周一良住过)
24号院门没有看见门牌号
但从21、22、23号排序位置看,该位置应是24号
资料介绍,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 1973年9月4日第一次公开亮相,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后,梁效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梁效)由驻两校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该写作班子选拔的都是当时国内著名的文史哲专家。“梁效“顾问说法不一,大致包括哲学史家冯友兰、历史学家周一良、文学史家林庚、语言学家魏建功等。
在不远处燕南园,有其他顾问住过的房屋。
燕南园57号(冯友兰住过)
燕南园62号(林庚住过)
燕南园63号(魏建功住过)
2015年11月16日人民网引中国新闻网《汤一介遗稿〈我们三代人〉首次用万字篇幅讲述“梁效”事件》,摘录如下:
汤一介先生遗稿《我们三代人》15日在北京首发出版,书中汤先生自我剖析,秉笔直书,直面问题,首次用一万多字的篇幅讲述“梁效”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不回避自己的责任。汤一介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在今天的座谈会上,中国比较文学奠基人、84岁的汤一介夫人乐黛云说,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真诚的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热爱,而另一个价值就是它的真诚,不回避问题。例如当年服从党委分配,他曾参加了所谓的“梁效”。本来,时过境迁,30多年前的事,至今并无结论,不说也罢。但是,汤一介认为:“任何人在一生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错误会得到别人谅解,甚至自己也可以原谅自己,但是有些错误是不会得到别人谅解,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我参加‘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即‘梁效’)是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事虽已过去近30年,组织上也不作结论,但在我心中总是一个问题,我应该做一个交代。”记者在书中看到,在《我与“梁效”》一章中,汤一介多次写到“失去了自我”、“异化为领袖的‘应声虫’”、“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等,甚至还写到1976年曾考虑跳入未名湖中自杀。文末,他写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对我终身难忘,它对我是一面镜子,我必须从中时时反省自己。”乐黛云在《前言》中透露,书稿其实在2003年即已成文,但出版社的回音却是必须对20余处进行删改才能出版。汤先生不愿违心屈从,宁可将书稿放进抽屉,束之高阁。没想到书稿在抽屉中一睡就是十余年,直到先生离世。因此她很感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此次全稿出版。 (记者 应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