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541):外交部街清外务部迎宾馆

标签:
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外交部街孙中山袁世凯历史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清外务部迎宾馆位于外交部街丁31号。
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2013年)。名称为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
原来以为胡同名称来源于新中国外交部最早在这里,查资料才知道民国时期就叫外交部胡同了。
外交部街原名石大人胡同,因有明英宗时权臣忠国公石亨宅第而得名。清代石亨旧第成为工部宝源局所在地,在此开炉制造钱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裁撤会同馆,在其地兴建迎宾馆,以招待外宾,至1910年建成。迎宾馆是特聘美国建筑师按西方样式建造,主楼二层,楼上有可容五百人的礼堂和一些客房,楼内设有地下厨房及餐厅。以后西部又建一大楼,两楼之上有天桥相通。庭院宽敞,古树繁茂,大门内有精巧假山。后将其西侧之双忠祠也并入。
迎宾馆未使用多久,清政府被推翻,袁世凯初担任临时大总统时,曾以此作为办公处。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来京,被安排在此下榻,接见记者,发表演说。孙中山离京后,外交部即从东堂子胡同原总理衙门迁入迎宾馆,石大人胡同即改为外交部胡同。
1949年11月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即在此办公,到1966年初为止。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全部拆除,新建了宿舍,只留下西式大门。
迎宾馆大门为仿西方凯旋门式,整体由灰砖砌筑。体量为品字形,两侧部各有一对立于基座上的石制壁柱,柱身粗壮,无凹槽,有柱础,柱头为爱奥尼式,其上为灰砖砌的檐部。中央为大门洞,洞口上石制水平腰线与两侧壁柱连通成一体。上部灰砖墙上有石砌拱券与两侧檐口相连,成为重要装饰线脚。屋顶为半圆形穹窿,上立旗杆,四周为石制透空栏杆,四角砖砌墩子上立石圆球。大门南北立面完全一样,门洞两侧为门房。
外交部街丁31号
不远处的外交部街双忠祠
外交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