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532):八道湾胡同鲁迅故居寻访记

标签:
八道湾胡同鲁迅鲁迅故居周作人阿q正传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到八道湾胡同前,知道这里原来的鲁迅故居已经没有了,在附近的位置可能参照原来房子的样子建了一个新房子,作为一所中学的教学用房。之所以还是来这里,一是想把鲁迅在北京的几处“故居”看全,二是即便拆了,也想看看看原来的地方。如同还是去了北总布胡同,看拆除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场所。一种感觉和心愿。
北京的几处鲁迅故居为:
1912-1919年,西城区(现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鲁迅故居,见《北京瞬间(485):孔乙己出生地(南半截胡同鲁迅故居)》
1919-1923年,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故居,见本文;
1923-1924年, 西城区砖塔胡同61号鲁迅故居,见《北京瞬间(531):寻访鲁迅曾经住过的砖塔胡同84号院》;
1924-1926年,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故居,见《北京瞬间(157):阜成门内大街鲁迅故居》。
查资料,1919年8月19日,鲁迅在广和居收契后买下八道湾罗姓屋,12月29日由绍兴接母亲来京,直至1923年8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61号止,鲁迅在八道湾共生活了三年多时间。八道湾11号院旧时曾是大宅门格局,邻街是一溜院墙,进门楼见影壁,宅内分正院、后院和西跨院三进。据说,鲁迅看重这里,是因为空地宽大,适合儿童游玩。鲁迅与母亲、朱夫人住前院,周作人及其“苦雨斋”在后院。当年,鲁迅曾在屋前栽植了丁香和青杨。八道湾的周宅,是蔡元培、郁达夫、钱玄同、胡适、沈伊默等许多文化名士频频造访之地。并诞生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著作和译著百多篇。梁实秋曾这样描写过周作人的书房:“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名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幅横额是沈尹默写的。是北平式的平房,书房占据了里院上房三间,两明一暗。里面一间是知堂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偶然也延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的文房四宝井然有序。外面两间像是书库,约有十个八个书架立在中间,图书中西兼备,日文书数量很大”这院子里“即使是在严热的夏天,它也庭院寂静,高树蝉鸣,天气虽热,感觉清爽。”周作人在这里住了48年之久。周作人从南京老虎桥监狱出来后,于1967年5月16日死于此宅一隅。经历一番争论,大约2013年左右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锅故居被拆除。2015年看新闻“鲁迅八道湾旧居纳入35中新校址。
从百度地图上看,八道湾胡同在前公用胡同以北,西内大街以南,赵登禹路以东。
八道湾胡同位置(百度地图)
很多以前寻找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故居的文章都说不好找。我在赵登禹路看见了醒目的八道湾胡同的指示牌,指向的,是三十五中。
八道湾胡同指示牌
三十五中正门
从“八道湾胡同指示牌”往北走是西内大街,向东再向南看见的是三十五中的操场。
从西内大街看三十五中
从“八道湾胡同指示牌”往南走是前公用胡同,向东再向北看见的三十五中的房屋。
从前公用胡同向北看三十五中
三十五中一块停车提示牌提示:西内大街和北公用胡同之间是三十五中。换句话说,八道湾胡同可能已经没了。
三十五中停车场提示牌(图上的下方为北)
鲁迅故居所在区域(图片来源:网络)
想来想去,可能操场的位置是八道湾胡同的位置。
在校外远远拍了几张校内传统建筑,也许其中之一就是复原的鲁迅八道湾旧居。
三十五中校内传统建筑
2016年鲁迅与《新青年》展
展出的与八道湾有关的两张照片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
三十五中网站介绍: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建校董事们提出的办学宗旨是:“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的情怀成为三十五中的文化血脉。
北京的几处鲁迅故居及对应创作情况为:
西城区(现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鲁迅故居
其一:鲁迅居住时间:1912-1919年
【据新华网北京2011年9月27日专电】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因鲁迅曾经居住于此而著名。绍兴会馆创建于1826年,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民国初年,山阴、会稽两邑合并为绍兴县,故会馆更名“绍兴会馆”。1912-1919年,鲁迅住在会馆的“补树书屋”中,这里是他在北京居住得最久的地方。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作品。1990年,绍兴会馆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其二: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故居
鲁迅居住时间:1919-1923年
即本文所介绍位置
其三:西城区砖塔胡同61号鲁迅故居
鲁迅居住时间:1923-1924年
【据2012年3月16日《检察日报》《砖塔胡同:面临对鲁迅记忆的失去》(刘洋、王鲁坤)】
1923年8月,鲁迅和周作人绝交后,从八道湾胡同11号搬来砖塔胡同61号这一年秋天起,平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地讲课,晚间归家,就在灯下漫笔。或编写讲义,或翻译外文书籍,或写小说,或整理文稿。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下卷、《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作品,就在这里问世;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国小说史略》上卷也在这一年里印成。1924年2月7日大年初二,鲁迅:“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这篇满载着底层民众悲惨经历的小说,就这样在砖塔胡同61号的灯光里画上句号。1924年5月,鲁迅与朱安从这里迁出,移居西三条胡同21号院。
其四: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故居
鲁迅居住时间:1924-1926年
【据鲁迅故居博物馆网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鲁迅于1924年春天自己设计改建成的,也是迄今鲁迅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鲁迅在此(原号牌:阜成门三条21号)生活了两年,直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去往南方。此后,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两次自沪返京探望母亲,也曾在此小住。就是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精彩华章。1947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故居,将其暗地保护起来。1949年10月19日,正值鲁迅逝世13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次年3月,许广平先生将故居和鲁迅生前的藏书、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1954年初,文化部决定建立鲁迅博物馆,在故居旁增建陈列室,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开放。
附录部分有关报道截图:
部分有关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