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522):清华俞平伯故居

标签:
俞平伯俞平伯故居新红学派清华大学照澜院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俞平伯故居位于清华大学照澜院7号。
照澜院北边有3幢住宅,从西向东编号分别为1、2号;3、4号;5、6号。东边有2幢住宅,从北向南编号分别是7、8号;9、10号。8号门口有个比较正规的门牌标志。
俞平伯(1900-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作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俞平伯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照澜院7号最北边的房间是被俞平伯成为“秋荔亭”的房间。这幢建筑一室向东延伸成另一房间,北、东、南三面开窗,即命名为 “秋荔亭”的房间。俞平伯《秋荔亭记》:“西有户以通别室,他皆窗也,门一而窗三之,又尝谓曰,在伏里,安一藤床于室之中央,洞辟三窗,纳大野之凉,可傲羲皇及夫陶渊明。意耳,无其语也,语耳,无是事也,遇暑必入城,一也。山妻怕冷,开窗一扇,中宵辄呼絮,奈何尽辟三窗以窘之乎,二也。然而自此左右相亭,竟无一不似亭,亭之为亭,于是乎大定。”
关于俞平伯入驻和离开照澜院7号的时间,俞平伯《秋荔亭日记》之二记载:“(1936年)十一月一日
百度百科介绍“照澜院”条目时称8号是俞平伯故居不准确,应是7号,即便是在同一幢建筑内。
清华大学照澜院7号(建筑北侧)
清华大学照澜院8号(建筑南侧)
新潮社社员俞平伯诗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