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512):清华朱自清故居

标签:
朱自清朱自清故居清华大学荷塘月色背影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朱自清故居位于清华园西院45号、北院9号和16号。刚到清华时,先后在古月堂、照澜院18号住过。
第一次去西院,先想找王国维42、43号院,看一户门口有41-45的门牌标识,进去一问,说在在北边。原来41-45是这一排房屋的总编号。出门一看,这里是大名鼎鼎的45号院!1927年夏,朱自清从这里走出去,写有《荷塘月色》。《荷塘月色》、《背影》属于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一类。
北院曾是大师云集的地方,现在已经拆成绿地,北院9号已经无存。幸运的是,北院16号作为北院唯一保留下来的房子留了下来。因为没有门牌号,我反复对照,才确认北院旧址里现在用于办公的院子是朱自清故居。
清华大学荷塘
清华大学朱自清塑像
清华大学荷塘月色亭
新华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资料: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等学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学运动。朱自清近一半的时光是在清华,曾经居住过的清华园西院45号、北院9号和16号。
清华大学古月堂
清华大学照澜院18号
清华大学照澜院18号乙
看当年平面图,18号开口向北,18号乙开口向西,是一个院子
清华大学西院45号
1933年前住进西院45号
从这里走出,写下《荷塘月色》
清华大学西院(红色“中国石化”以东田字格中)
朱自清故居在田字格左上部分最左下的院
离“中国石化”最近,可惜以前N次在这里加油都不知道
清华大学北院,房屋绝大部分已拆,现状为绿地
1933年1月起住进北院9号
清华大学16号,北院唯一保留下来的房子
1946年10月住进北院16号
清华大学网站资料: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
新华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资料摘录:
朱自清他最初住在清华园南院单身宿舍。俞润民(俞平伯之子)回忆:“朱自清先生曾住在南院的单身宿舍,距我家很近,因系单身一人,饭食不方便,父亲就请朱自清先生每天来我家共餐。朱先生一定要付伙食费,父亲当然不肯收,朱自清先生一定要付,最后只好收下,而暗中却又把这钱全部用在给朱先生添加伙食上。朱先生后来渐渐地察觉了丰盛的饭菜是专门为他做的。”1932年9月,他出任中文系主任,讲授《国文》、《中国新文学研究》。其间,朱自清一家住进西院45号的中式住宅,紧邻荷花池与近春园遗址。1927年仲夏,荷花池的夜色触发文学家敏锐的思绪,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此时,朱自清更多地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26年3月18日,他与清华师生进城请愿,抗议段祺瑞执政府的卖国行径。亲历政府弹压学生的“三·一八惨案”,他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
1933年1月20日,朱自清移居清华园北院9号,“甚适意”。1936年3月23日,朱自清一家又迁至北院16号。他与妻散步至成府定购家具,“做二新书橱,把装在两个香烟箱内的书搬出放进书橱,愉快之至。”不久日本入侵,他随清华南迁。
1946年10月,朱自清全家终于回到清华园,回到久违的北院16号。1947年2月,朱自清与俞平伯、许德珩等联名发表《保障人权宣言。1948年6月18日,贫病交加的朱自清毅然选择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对此,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8月12日,朱自清的胃病发展到胃穿孔大出血辞世。
清华大学同方部
1948年8月26日朱自清追悼会地点
2014年新华网等媒体转载了《扬州晚报》报道,标题是《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时居住清华大学北院》。其中提到:“朱自清在清华教学期间,住在哪的呢?韩峰(注:扬州朱自清故居负责人)朱自清故居告诉记者,从当时清华大学教职工住宿一览表上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当年住在‘北院’。”我看包括清华大学网站在内的主流意见是创作《荷塘月色》时朱自清住在西院。出现《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时居住清华大学北院》这样的问题可能是以为朱自清在清华只有一个住处吧。因为不少主流网站转载过,特附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