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2016-03-23 12:15:24)
标签:

竹林七贤

南朝

国家博物馆

历史

文化

分类: 寻访三国和古人

在国家博物馆,看竹林七贤图模印砖画拓片,人物栩栩如生。这在一定程度说明竹林七贤不是后人炒作起来的概念,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力。

原物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现存南京博物院。2002年被列入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多出一荣姓第八人。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竹林七贤图模印砖画拓片

南朝(420-589年)

原物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

国家博物馆

摘录 20131113日南京日报《解开竹林七贤砖画之谜》(朱向东文)部分内容:

19604月的一天,南京第二钢铁厂(雨花台区西善桥油坊村南)扩建工程中,工人们在宫山北麓取土时发现了墓砖,现场负责人立即通知了正在山南600米外进行考古的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当时,除了墓顶因取土被凿开一洞、墓封门早年被破坏一部分外,整个墓室保留完好。发掘工作持续一个多月,出土了数十件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墓室两侧的砖印壁画(亦称模画)。壁画分为两部分,各长240厘米、高88厘米,由近300块砖拼砌而成。1965年和1968年,在江苏丹阳先后出土的三座南齐大墓内,都发现过类似壁画,题材、构图、人物形象几乎相同。

西善桥宫山大墓出土的这些壁画,是年代最早,也是规格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它们是迄今发现的以实物呈现的最早的魏晋时期人物画,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绘画,完整地保留了魏晋人物性格和风貌。该壁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处于空白的六朝绘画遗存,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弥足珍贵。六朝时期的绘画真迹包括顾恺之、陆探微作品早已消失。这一时期的大家作品,只能通过一些文献记载和后人摹本,来大致了解他们的绘画风貌。因此在西善桥宫山大墓的这一发现,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苏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2001年,它们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考古大发现100项”之一。20021月,它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也是江苏唯一一件入选该名录的国宝级文物。如今它是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之一。

综合胡小石、罗宗真、赵启斌等专家的论证,西善桥宫山大墓的砖画,在手法上继承了两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写实结构和用笔,线条挺劲锐利,突破了两汉以来的绘画技法,熟练地运用和发挥了线描的表现能力。人物间以树木分隔,穿插阔叶竹、青松、银杏、垂柳,打破了人物排列的单调和呆板,人物性格鲜明,林木雍容调畅,构图紧凑,呈现出六朝特有气息。中国古代人物画技法主要是“十八描”,有“密体”和“疏体”之分,其中的“铁线描”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勾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后人称赞其形若“曹衣出水”。 竹林七贤砖印壁画中的人物线条即属“铁线描”,这一点专家均无异议。但母本作者究竟是谁争议较大,主要集中在顾恺之、陆探微二人。南朝刘宋初期的顾恺之是“铁线描”最早的代表人物,陆探微的人物画则师法顾恺之,二人画风相近,后人合称“顾陆”。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顾恺之可能性更大。因为砖画中的人物、树木的刻画手法、风格,以及人物神态、衣褶飘袖,都与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宋代摹本)极其相似,并且顾恺之本人也是东晋名士,生活的年代与“七贤”人物相近。而陆探微出生年月不详,但有史料考证其卒于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后,按此推算,西善桥宫山大墓主人下葬时,他当时也许还是幼儿或者根本没有出生。

 “竹林七贤砖画”只是大家习惯的简称,在国家文物局名录中,其规范名称应当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荣启期就是画中那个与“七贤”并列的第八人。荣启期为何能与“七贤”并立,答案和他们的信仰有关。荣启期是春秋时隐士,传孔子游泰山时路遇荣启期,见其衣不蔽体、边弹边唱,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便问何乐如此,荣启期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这一故事后被引入“知足常乐”之典。作者把荣启期与“七贤”并列,既有把荣启期作为楷模之意,也解决了构图对称问题,一举两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