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三国(40):南朝竹林七贤拓片

标签:
竹林七贤南朝国家博物馆历史文化 |
分类: 寻访三国和古人 |
在国家博物馆,看竹林七贤图模印砖画拓片,人物栩栩如生。这在一定程度说明竹林七贤不是后人炒作起来的概念,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力。
原物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现存南京博物院。2002年被列入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多出一荣姓第八人。
竹林七贤图模印砖画拓片
南朝(420-589年)
原物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
国家博物馆
摘录 2013年11月13日南京日报《解开“竹林七贤砖画”之谜》(朱向东文)部分内容:
1960年4月的一天,南京第二钢铁厂(雨花台区西善桥油坊村南)扩建工程中,工人们在宫山北麓取土时发现了墓砖,现场负责人立即通知了正在山南600米外进行考古的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当时,除了墓顶因取土被凿开一洞、墓封门早年被破坏一部分外,整个墓室保留完好。发掘工作持续一个多月,出土了数十件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墓室两侧的砖印壁画(亦称模画)。壁画分为两部分,各长240厘米、高88厘米,由近300块砖拼砌而成。1965年和1968年,在江苏丹阳先后出土的三座南齐大墓内,都发现过类似壁画,题材、构图、人物形象几乎相同。
西善桥宫山大墓出土的这些壁画,是年代最早,也是规格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它们是迄今发现的以实物呈现的最早的魏晋时期人物画,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绘画,完整地保留了魏晋人物性格和风貌。该壁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处于空白的六朝绘画遗存,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弥足珍贵。六朝时期的绘画真迹包括顾恺之、陆探微作品早已消失。这一时期的大家作品,只能通过一些文献记载和后人摹本,来大致了解他们的绘画风貌。因此在西善桥宫山大墓的这一发现,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苏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2001年,它们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考古大发现100项”之一。2002年1月,它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也是江苏唯一一件入选该名录的国宝级文物。如今它是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之一。
综合胡小石、罗宗真、赵启斌等专家的论证,西善桥宫山大墓的砖画,在手法上继承了两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写实结构和用笔,线条挺劲锐利,突破了两汉以来的绘画技法,熟练地运用和发挥了线描的表现能力。人物间以树木分隔,穿插阔叶竹、青松、银杏、垂柳,打破了人物排列的单调和呆板,人物性格鲜明,林木雍容调畅,构图紧凑,呈现出六朝特有气息。中国古代人物画技法主要是“十八描”,有“密体”和“疏体”之分,其中的“铁线描”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勾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后人称赞其形若“曹衣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