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383):武王伐纣纪念品

标签:
武王伐纣“利”青铜簋周武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元前1046年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利”青铜簋,又名利簋、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
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2002年1月,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利”青铜簋
周武王时期
国家博物馆
利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利簋便是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青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利簋上半部为圆形,侈口,鼓腹,两侧有两只兽形耳,耳上还有垂珥,下半部为方形底座,造型庄重沉稳。腹及方座均以云雷纹为地,上面再以兽面纹装饰。方座上的兽面造型与利簋腹部的主体兽纹相仿,兽面巨目凝视,森严恐怖。圈足部位还装饰有夔龙纹,呈二方连续图案绕利簋一周,方座四隅饰以蝉纹。
商朝灭亡的时间一直是个学术难题——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对武王克商的年代形成了40余种结论,最早时间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时间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竟达到112年,这给商周断代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的大意是:武王伐纣商王在甲子这天清晨有“岁”(木星)出现,当属吉兆,周师向商王发起进攻并最终战胜商王,七天后(辛未)武王在阑师对有功人员进行赏赐。其中右史“利”
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被赏金(铜),于是他就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他的先人檀公。
“利”青铜簋铭文(图片来源:国家图书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