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人(11):北魏冯太后

标签:
永固陵北魏冯太后改革太和改制 |
分类: 寻访三国和古人 |
在国家博物馆,看北魏永固陵石券门。
永固陵位于山西太原市镇川乡。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年),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后葬此。冯太后生前曾与孝文帝同游方山,对大臣们说:“从前舜死后葬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英后来并未和他合葬,难道后妃一定要与夫君合葬于山陵之中才可贵吗?我百年以后,就让我的灵魂安息在这里吧。”冯太后自己立陵的决定和她一生很多决定一样,尽显胆识。
北魏永固陵石券门
北魏(386-534年)
1976年山西大同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冯太后(442-490年),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的祖母。乱世中两度临朝听政,北魏中期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对民族融合做出过重大贡献。
我们对冯太后的了解,远不如对与她类似的吕雉、武则天的了解。
不光是冯太后,整个北魏的历史都值得深入研究。
冯太后大致经历为:
一、北燕灭亡后,冯太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
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北魏第三位皇帝(424―451年在位)。武力统一中国北方。446年下诏灭佛,使佛教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晚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子拓跋晃因被拓跋焘宠臣中常侍宗爱陷害使,得东宫大批官员被杀,忧虑而死,时年24岁。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
二、正平二年(452年),太武帝拓跋焘被杀;拓跋焘之子拓跋余为帝,被杀;拓跋濬即位,为文成帝。冯太后被选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
拓跋晃死后,太武帝非常悼念,宗爱怕祸及自己,就弑杀太武帝,立太武帝幼子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后又杀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诛杀宗爱,夷其三族。
文成帝拓跋濬(440年―465年),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452年,宦官宗爱弑杀太武帝,立拓跋余为帝后杀。尚书陆丽等拥立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之后,诛杀宗爱。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时年26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金陵。
三、太安二年(456年),冯太后被册封为文成帝拓跋濬皇后。
四、和平六年 (465年),文成帝拓跋濬卒,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尊冯太后为皇太后。
献文帝上台后,乙浑排斥异己,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司卫监穆多侯、平原王陆丽。七月乙浑被封为为丞相。天安元年(466年),冯太后设计杀乙浑,下诏临朝听政。冯太后是拓拔弘父亲文成帝拓拔濬的皇后,但非拓拔弘之母。因拓拔弘居丧期满,不得不归政。
冯氏年轻寡居,“内行不正”(《魏书·皇后列传》),引起臣下窃讥,损害了拓拔弘统治者的形象。拓拔弘对此十分反感,470年,他借故杀死了冯太后所宠幸的李奕和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将二人推到了敌对的地位。皇兴五年(471年),献文帝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魏书·天象志三》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拓跋宏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献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延兴五年(475年),太上皇献文帝在平城北郊举行大阅仪式。次年暴卒。
献文帝拓跋弘(454-476年),文成帝拓跋濬长子。456年被立为太子,465年继位。崇文重教,喜玄好佛。469年将襁褓中的长子立为太子。黄兴五年(471年)传位於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专心信佛。476年卒,时年23岁。
五、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薨,孝文帝元宏登基。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尊为太皇太后,厉行改革达十四年。
太和是孝文帝的年号。太和时期的一系列改革后被称为太和改制。在太和十四年(490年)之前,冯太后一直临朝听政,作为北魏的实际执政者,是太和改制真正的主持人。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说明冯太后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六、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享年49岁,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成文明皇后。
身后评价:
国家博物馆还展出有元羽墓志。注释说元羽是孝文帝之帝,支持改革。此墓志显示北魏皇族的姓已有“拓跋”改为汉族式的“元”姓,籍贯也改为中原的“河南”郡。
元羽墓志
北魏景明二年(510年),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