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348):太庙享殿细节

标签:
太庙享殿细节明永乐十八年紫禁城金丝楠木大柱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始建干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依据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规制,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基本保持明代规制,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1924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192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1950年又更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其题写了匾额。
太庙享殿又名前殿,是太庙核心建筑,始建干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根据古建专家对太庙享殿大木结构的全面测绘和考察得出的结论,无论构架类型、构建的材质、用材的等级,还是彩画形式,都表现出典型的明代特征,表明享殿主体的木架结构没有被改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太庙所采用的金丝楠木大柱,到清代已经开采殆尽,乾隆时根本没有原料可供扩建太庙这样规模浩大的宫殿建筑了。
享殿黄琉璃瓦重檐序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额匾。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
享殿坐落在34.6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太和殿须弥座高8.13米)上,殿高32.46米(太和殿殿高26.92米)。
享殿内梁栋饰金,地设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桥为金丝楠木,柱高13.32米,最大底径1.23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太和殿最高最粗的金柱要数皇帝宝座附近的6根,柱高12.70米,直径1.06米。
太庙布局图
离着两道门,就能感受享殿的气势。
从前琉璃门看享殿
从戟门看享殿
从正面享殿
从东侧看享殿
从西侧看享殿
匾额
石雕
石雕
登上汉白玉须弥座上,俯视戟门、东配殿(满蒙有功亲王)和西配殿(文武功臣),感觉不一样。在明清,配享太庙是莫大荣誉。
须弥座上看戟门
须弥座上看东配殿
须弥座上看西配殿
享殿正面细节
进享殿,金丝楠木和金砖营造出特殊的氛围。
正前方
殿顶
从殿内东侧向西看
从殿内西侧向东看
享殿门口内侧
金丝楠木大柱柱基和金砖
享殿以北是寝殿。
寝殿和享殿(右)之间
寝殿和享殿(左)之间
从寝殿内看享殿
太庙的祭祀大典是我国古代祭祖制度和礼仪的集中体现。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制,每年四月初一、七月初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皇帝生辰、清明节、逝去皇帝的忌辰,都要在太庙致祭,每年四季首月的祭典称“时享”,岁末则要对所有供奉于太庙的神主举行合祭,也称“祫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享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祭奠前先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祧庙移到享殿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
附录两张没有举办展览时享殿图片。
享殿(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