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19):上海看青铜器

标签:
上海博物馆父乙觥青铜方罍晋侯稣钟郘黛(户戈黑)钟 |
分类: 行万里路和阶段总结 |
上海博物馆以收藏、研究青铜器闻名。发几张展出的青铜器。
父乙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
青铜方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53厘米,口沿纵长17.2厘米,横长20.1厘米
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罍的颈部铸有铭文表明器主族徽"亚 "。整器自上而下装饰了六段花纹,以腹部为主干纹样,分三段:上段作鸟纹;中部为一锐牙裂口,形状猛烈的巨大兽面纹;下段也作兽面纹,唯形象与中部不同。全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主干纹样粗壮突出,极有气势。器的每面中线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为稳重庄严。
晋侯稣钟
西周(公元前9世纪中叶)
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8号墓出土
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时期编钟。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查资料,14枚编钟是被盗后非法偷运到了香港,上海博物馆的老馆长马承源先生去香港时在古玩市场见到了它们,由于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浇铸而成,而这套钟上的铭文却是刻上去的,因此被认为是假货。马承源先生根据上刻的铭文分析觉得此套钟的铭文不可能是伪刻,遂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收购回上博。此后,山西省考古所在对盗挖的晋侯墓地8号墓进一步清理发掘时,在墓里发掘出了另两枚钟,而且这两枚钟上的铭文也是刻的,并能与上博的14枚钟的铭文连贯通读,这不仅证明了这套晋侯稣钟实为真品,也为研究晋侯稣钟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考古依据。马承源先生的这次艺高人胆大的收购成为一段佳话。另两枚钟曾在上博做过短暂的完璧展示,现陈列于山西博物院。
透雕蟠龙鼓座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云雷纹矛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郘黛(户戈黑)钟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1870年山西荣河县后土祠附近出土
传世应有13枚,上海博物馆藏有10枚,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台湾中央博物院各收藏1枚,尚缺1枚不知下落。郘黛钟最大高44.3厘米,重9000克;最小高24.5厘米,重2590克。
其形式属于甬钟,甬上部饰三角纹及蟠龙纹,旋饰斜角雷纹及涡纹;旋上有干,舞部饰蟠龙纹,篆部饰雷纹,鼓部是倒置的兽面纹。每一钟的正面鼓部两侧都铸铭86字,记载晋大夫郘 铸此大钟八肆和相应的磬四堵,并与竃鼓配合使用。八肆钟就是八组音阶完整编钟。
旧说16枚钟为一肆,则郘黛钟的总数当在曾侯乙墓编钟之上,由此可知晋国音乐的高度发展。据史书记载,用钟数量之多寡与当时主人所处地位和身份有关。郘 是大夫,所用钟数已超越了身份的许可范围,这是当时社会已出现礼崩乐坏,是等级制度崩溃的表现。
越王州句剑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越王者旨于赐矛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越王者旨于赐矛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孙鼎先生捐赠
青铜复合剑
剑,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越王剑,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