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344):封建社会皇帝最后一份正式文件

标签:
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诏书隆裕皇太后爱新觉罗·溥仪国家博物馆养心殿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912年2月12日),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6岁)宣布退位。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字耀之,号浩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945年8月,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在北京逝世。
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上,看《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展览没有标注“复印件”字样,按理应为原件。
看见这份诏书,想起这薄薄一张纸,不单代表是清王朝的覆灭,而是代表整个封建王朝的覆灭。
因为核对资料,发现一个小问题,网上各种版本(至少是多数)退位诏书全文(如下)都不全。
旨朕钦奉
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国家博物馆
对照诏书原件,发现后面还有文字,即时间: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后面还有一部分(见证人?),不知是退位诏书写就时一起签署,还是此后签署:
内阁总理大臣臣袁世凯
署外务大臣臣胡惟德
民政大臣臣赵秉钧(等,后略,详见诏书原件)
关于这份退位诏书
2012年2月22日上海《申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为标题报道说:“此次宣布共和,清谕系由前清学部次官张元奇拟稿,由徐世昌删订润色,于廿五日早九钟前清后升养心殿后,由袁世凯君进呈。清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交世续、徐世昌盖用御宝。此时溥伟自请召见,意在阻挠此诏。而清后并诏某大臣曰:‘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后有研究者指出,《清帝逊位诏书》是南北双方的隆裕太后、袁世凯、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汪精卫、梁士诒、阮忠枢、张元奇、汪荣宝、徐世昌、朱芾煌、李石曾等人反复协商修改的结果。
颁布这份诏书同时,隆裕皇太后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应也有时间):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其。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