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315):春秋九鼎八簋九鬲二壶和“王孙诰”青铜编钟

标签:
九鼎八簋九鬲二壶“王孙诰”青铜编钟新郑郑韩故城淅川楚墓群河南博物院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国家博物馆“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看春秋时期九鼎八簋九鬲二壶和“王孙诰”青铜编钟。
展览第一单元为家园。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遗址、新郑望京楼城址、殷墟、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淅川楚墓群、永城西汉梁王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唐恭陵、北宋皇陵等考古遗址作为贯穿单元的主线。
九鼎八簋九鬲二壶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03年)
1997年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祭祀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博物馆介绍,这个文物体现了周礼在沦陷中。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03年)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查资料,1977年的夏秋之际,由于持续的干旱少雨,河南南阳丹江口水库的水位下降,库水冲出了许多青铜器和玉器。人们发现,这里正是数千年来踪影难觅的楚国初封地。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发掘,共发现春秋时期墓葬24座,汉代墓葬8座,出土了大批珍贵遗物,王孙诰编钟就是其中之一。编钟出于二号楚墓中,钟身共26枚,均呈合瓦形。26件钟的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一件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3.35厘米,重2.5公斤。每枚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113字,字迹不甚清晰。据考证,此墓的主人为楚国令尹子庚,子庚名午,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子,因此又名王子午。他曾率兵出征,战功卓著。王孙诰编钟虽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但依然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据测音,该编钟的音域十分宽广,近五个八度。它分为上下两层悬挂在木质的钟架上(出土时木质钟架已腐朽),下层八枚大的钟为低音区,用于演奏和声部分;上层小的钟为高音区,用于演奏旋律,七音俱全,可以旋宫转调。王孙诰编钟为双音编钟,在每个钟身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时可以敲出一个非常和谐的和弦音,其音域可以跨越四个半八度。据史书记载,我国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根据数学制定出了十二平均律,但王孙诰编钟的出土可以证实,早在春秋时期,这种律制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