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51):西山宝珠洞

标签:
纳兰容若望海潮宝珠洞八大处西山 |
分类: 纳兰容若 |
纳兰容若写有《望海潮·宝珠洞》。
宝珠洞是西山八大处的第七处寺院,高居于平坡山绝顶。一说纳兰容若所写即此处,未有确切结论。
望海潮·宝珠洞
纳兰容若
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
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
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
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线,雪冷雕翔。
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
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
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
从八大处公园登山,到山顶缆车站,再往上走,是关帝庙。
不远处是清式牌楼。四柱三间、歇山瓦顶,外额题“欢喜地”,内额题“坚固林”。
宝珠洞牌楼
距牌楼不远,有一巨石。石面已斑驳蚀损,上存依稀行草诗文,落款处犹可辨一枚硃印“乾隆御笔”痕迹。这是清乾隆十三年初冬,弘历闲游宝珠洞时留下的三首七言绝句。其中一首是:“极顶何来洞穴深,仙风吹送八琅音。个中疑有天龙护,时作人间六月霖。”
宝珠洞进出口
宝珠洞规模不大,寺门朝东北,殿宇面东南。有敞亭一座,殿宇两重。
院落东南是三开间卷棚顶敞亭,为眺远亭。
宝珠洞眺远亭
悬崖之下是观音大士殿。面阔三间,额题“诸法正观”。殿中所供如意观音像为今人所塑。观音殿后崖之上建有阿弥陀佛殿三间,配有两间耳房。殿内旧时曾供泥塑贴金阿弥陀佛坐像,今天已经被三世佛立像所取代。
宝珠洞观音大士殿及配房
宝珠洞在观音殿后,阿弥陀佛殿下。洞高不足六尺,深广一丈有余。洞壁卵石粒粒,黑白相杂、晶莹光润,恰似珍珠粘连闪烁,该洞由此得名。
昔日,洞中曾供奉着一尊肉体真身贴金佛像,像前置一牌位,上书“钦命赐紫圣感堂中兴第一代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翁老和尚位”。旁边供案上一玻璃匣中盛装其生前所穿着的缎制黄巾紫履。可惜今已无存,代之者为汉白玉石坐像。桂芳海岫老和尚,祖籍河北,幼年出家白衣庵。清康熙年间入据此不远的圣感寺(今香界寺),精研佛理、戒行超众,深得康熙尊重。据说,桂芳和尚圆寂时,是在宝珠洞中坐化的,世寿一百四十岁。乾隆念其救命之恩前来吊唁,赐额“欢喜地”、“坚固林”以示褒奖抚慰。
宝珠洞
宝珠洞阿弥陀佛殿
从宝珠洞向远处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