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16):看法帖原石

标签:
诒晋斋法帖敬和堂法帖永瑆李鹤年刻石 |
分类: 十大书画和历史传承 |
随着科技的发展,依靠碑刻传递书法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安下心来制作法帖的人恐怕很少了,即便有,合适的刻工也很难找。
同时具备很多条件,才可能做出作品来。
见拓本相对容易,见原石很难。
《诒晋斋法帖》刻石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注释介绍:《诒晋斋法帖》刻石。清嘉庆九年(1804年)。青石质,现存140石,每石均长90、宽38、厚 10厘米。成亲王永瑆辑撰名人真迹或将自书的诗歌、书信、临帖等摹勒上石,称《诒晋斋法帖》。其中《诒晋斋书》五卷是嘉庆九年(1804年)奉旨摹勒。刻工长阳陈伯元,元和袁治。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年),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善书法,藏有陆机《平复帖》真迹,因以“诒晋”为斋名。
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年),乾隆第十一子,嘉庆年间担任军机处行走。清代著名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道光三年,永瑆薨,年七十二,谥哲,为成哲亲王。
乾隆十一年(1746年)前后,《平复帖》经傅恒之手进入乾隆皇帝时皇宫。《平复帖》原陈于寿康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生母钮祜禄氏逝世,《平复帖》作为遗物赐给永瑆,进入了成亲王府,“诒晋斋”名由此而来。后归永瑆曾孙载治,载治在帖上加盖“载治之印”、“秘晋斋印”两方收藏章。光绪六年(1880年),载治逝世,恭亲王奕訢托言其子年幼将其据为已有。辛亥革命(1911)后,奕訢之孙小恭王浦伟逃往青岛,《平复贴》留给他两个弟弟溥儒、溥惠。1937年,溥儒为筹集其母治丧费用,由张伯驹以四万银元巨金购得。1956年张伯驹夫妇将《平复帖》连同其它一大批珍贵书画捐献国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
《诒晋斋法帖》刻石,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
爱新觉罗·永瑆楷书七言联,国家博物馆
《敬和堂法帖》刻石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注释介绍:《敬和堂法帖》刻石。清同治十年(1871年)。青石质,现存157石,每石均长60、宽32、厚6厘米。义州(今辽宁义县)李鹤年将其所藏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王铎、祝允明四家墨迹辑成八卷,名曰江西黄履中摹勒上石。
李鹤年 (1827-1890年),字子和,号雪樵,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官至河南巡抚、闽浙总督。
《敬和堂法帖》刻石,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