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39):明朝遗民朱彝尊严绳孙

标签:
纳兰容若体仁阁康熙朱彝尊严绳孙 |
分类: 纳兰容若 |
每次到故宫,太和殿前人山人海,殿前广场东侧的体仁殿因为关着大门,很少有人注意,算是在故宫最著名建筑群里最不引人注意的建筑了。300多年前,纳兰容若的一些朋友曾经在这里参加过考试。看资料,现在的体仁阁在纳兰容若去世后的乾隆年间重建的。
清朝定鼎燕京后,为招徕人才、安抚人心,即沿袭明制,开科选士。康熙亲政后,重用汉族文士,以缓解满汉矛盾,先后数次下诏征辟文士,直至康熙十八年。
康熙十七年(1678年)初,康熙皇帝:“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词供顾问著作之选。……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绝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各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令各地举荐并送至燕京。
年末,康熙因天气寒冷,安排已经来京的侯试人员住下来,每人发给俸银和米,考试时间改为隔年三月。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考试在紫禁城体仁阁举行。人员各种资料不尽一致,一说荐到170人,参加考试153人。试题是《璇玑玉衡赋》、《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当天,康熙亲临体仁阁,试后复置盛宴款待征士。
考取五十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其中,朱彝尊、严绳孙、潘耒等皆授翰林院检讨,居于显耀之位。
朱彝尊书法,国家博物馆
朱彝尊是明万历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朱国的曾孙,清兵入关后积极参加秘密抗清斗争。参加这次考试后被录为一等博学鸿儒,积极参加《明史》纂修,表现了对清朝的忠心。严绳孙,二十余岁即弃诸生,脱然尘埃之外,士林皆高其行。闻荐后,严绳孙贻书京师诸公,表达了“欲全草泽之身以没余齿”之志。考试仅赋《省耕诗》而出,冀被放归。康熙谕阁臣:“史馆不可无此人”,试列二等。严绳孙拜职后,有诗“懵学岂堪参作述,承恩始自悔蹉跎”,似自悔前生。潘耒应征入都时,尝有诗云:“只合从容求放免,林泉深处好偷生。”后来却称:“臣幸生雍熙之代,为侍从之臣,预在末班,遭逢旷典,岂可使鸿休盛美郁而不宣?”
在笼络遗民政策影响下,前明遗民阵容陆续分化。姜宸英(西溟)有诗:“北阙已成输粟尉,西山犹贡采薇人。”顾炎武慨叹:“比来人心浮竞,鲜能自坚,不但同志中人多赴金门之诏,而敝门人亦遂不能守其初志。”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对门生、子弟的应征基本采取默许的态度。顾炎武给门人潘耒去信:“自今以往,当思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处钝守拙。……务令声名渐前,物缘渐流,庶几免于今之世者。”黄宗羲对于弟子万斯入史馆表示:“布衣入史馆,明初则有之。子今踵盛事,莫负此良时。”
纳兰容若和朱彝尊、严绳孙等交往,是执行笼络遗民政策?还是兴趣相投释然?可能后者更多一些,或者主要是后者。不管怎样,研究纳兰容若,要结合这段特殊历史背景。
故宫网站介绍,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毁于火,当年重建。体仁阁高 25m,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下层面阔9间,进深3间,明间为双扇板门,左右各3间安装一码三箭式直棂窗,两梢间、山墙及后檐用砖墙封护。檐下施以单昂三踩斗栱。一层屋檐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围廊装有24根方形擎檐柱,用以支承顶层屋檐,柱间设寻杖栏杆连接,站在平座上可凭栏远眺。上层楼7间,四面出廊,前檐装修斜格棂花槅扇28扇,梢间与山墙及后檐墙用木板做封护墙,减少了下层的承重力。檐下为重昂五踩斗栱。檐角安放脊兽7个。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乾隆年重建后,此处作为清代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3座。
紫禁城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