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人(6):写历史的司马光

标签: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史典籍 |
分类: 寻访三国和古人 |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看《资治通鉴》司马光手写原稿残本。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主持编纂《资治通鉴》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稿本宽33.8厘米,长130厘米,计29行,465字,上面记载了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的历史。文中每段史事写开端或末尾仅几字或十多字不等,中以“云云”省略,与通行本内容略异。据说,这是《资治通鉴》唯一手稿。
新华社报道介绍:1)该残本的最后一段,司马光竟然在好友范纯仁写给自己和哥哥司马旦的信札空白处写起东西来。观众可以清楚看到,在稿本末尾,有四行字被墨笔涂抹,这四行字便是范纯仁信札的内容。透过墨迹仍然可以辨认出这段信札的原文,大约是“纯仁再拜……纯仁勉强苟禄,自取疲耗”共38个字。根据明代《珊瑚网》记载,在“自取疲耗”以下,这封信本该还有“无足念者……纯仁顿首,上伯康、君实二兄坐前。九月十一日”等79个字,不过在清初,这些字就不知已被何人割去。2)卷尾司马光手书了一封“谢人惠物状”,即收礼后回复答谢的一种文字。这段文字上看不出是答谢谁,只能看出“右伏,蒙尊慈特有颁赐,感佩之至……”等字。一纸之间,集中了司马光手稿、范纯仁书札、司马光“谢人惠物状”,堪称“幅纸三绝”,至为难得。也正因为“幅纸三绝”的宝贵,历代藏家盖在这手卷上的藏印有上百枚之多,其中乾隆、嘉庆、宣统三位清代皇帝的钤印也揭示了手卷曾入藏清代内府的收藏轨迹。
国家典籍博物馆注释介绍,《资治通鉴》现存最早的刻本,校勘精审,版刻精良,跌经文徽明、顾丛德、季振宜、徐乾学等珍藏,清初藏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