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14):生活在白家疃的曹雪芹

标签:
曹雪芹红楼梦海淀白家疃纳兰容若 |
分类: 纳兰容若 |
纳兰容若和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有一定关系。能梳理的是:
一、在康熙朝(1661-1722 年)
纳兰容若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任过康熙侍卫,彼此相熟,互有唱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纳兰容若病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纳兰明珠病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纳兰容若之弟纳兰揆叙病逝。
康熙晚期,明珠、揆叙因结党等不被重用,但善终。
二、在雍正朝(1722-1735年)
雍正二年(1724年),因纳兰揆叙曾支持“八爷”爱新觉罗·允禩,雍正禛召集满汉大臣谕曰:举朝大臣中,居心险恶,结党营私,为揆叙等人为甚。朕与揆叙不共戴天之恨也。追夺纳兰揆叙官,削谥。墓碑改镌“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明珠家族江河日下。
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十四岁(虚岁)。约在年初,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抄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
雍正十年(1723年),温泉镇白家疃村怡贤王祠建成,纪念为雍正夺取、巩固皇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十三爷”爱新觉罗·胤祥。
三、在乾隆朝(1735-1796-1799年)
经乾隆同意,纳兰揆叙名誉有一定恢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曹雪芹迁居温泉镇白家疃村。
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病逝。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下旨把纳兰承安革职抄家,纳兰揆叙传下的古籍书画等全部被查抄进宫。
乾隆年间,和珅以《红楼梦》呈上。乾隆皇帝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乾隆对明珠家事有一定了解。
曹雪芹晚年生活在现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一定见过同村的怡贤王祠,可能去过不远处的西山大觉寺、龙泉寺,可能了解不远处位于现海淀区上庄镇的纳兰明珠家庙、明珠郊园、明珠家族墓地。
《红楼梦》是否是明珠家事,各家意见不一,有时似乎不必细究。正如不必费力一一考证《三国演义》哪处是史实、哪处是杜撰一样,反而坏了读小说的兴致。《红楼梦》即《红楼梦》,《三国演义》即《三国演义》。
温泉镇政府网站介绍,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曹雪芹迁徙白家疃:“春间芹圃(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白家疃小石桥是由四块很大的花岗岩石条搭成,为双孔板桥,两边有虎皮石驳岸。曹雪芹在白家疃生活期间,正是他生活极端困难的时候,终日写书,没有经济来源,贫病交加,已经到了十分贫困的地步。白家疃小石桥的发现和研究对我国《红楼梦》一书及作者曹雪芹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白家疃还有怡贤王祠,供奉的是康熙第十三子允祥。温泉镇政府网站介绍,允祥俗称十三爷,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病逝于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在雍正初年巩固政权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雍正初年,允祥曾奉旨到西郊白家疃一带兴修水利。“尝因田猎,往来于此”。允祥喜欢这里的风土民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决定在此修建自己的别苑,作为憩息之所。不想因病早逝,没有建造完成。允祥死后,白家疃乡民张明等感念允祥的恩德,申请建祠纪念。雍正下旨拨款将允祥别苑改建祠堂,于雍正十年(1723年)六月建成,名贤王祠。解放初期,香山静宜友学曾迁在此处,后改为白家疃小学。怡贤王祠对面是一座大戏台。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这里拍摄电影《红旗谱》,朱大贵卖鸟等几场戏都在此处拍摄。
多次去过温泉镇。一次有机缘拍了小石条(桥已不存)和怡贤王祠几张照片,作为留念。后来在网上看很多人也拍这个貌不惊人的小石条,仅仅是因为“曹雪芹可能走过由小石条组成的小石桥”,想想很有趣。
从白家疃翻过山,就到海淀区四季青镇正白旗村北京植物园里面的曹雪芹故居。看介绍说已经开发出了从白家疃到这里的“曹雪芹小道”,一直没有时间去看看。
北京植物园内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故居前曹雪芹。可能就是要留下一堆疑问,让后人去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