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瞬间颐和园文物皇家园林复建 |
分类: 北京瞬间思考 |
在颐和园看落日,想起对“三山五园”的讨论来。专家对三山比较一致,对五园有各种看法,各有其理。
在昆明湖边远眺西山,万寿山和西山融为了一个整体,远处宝塔和佛香阁互为呼应。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去想那一抹云彩属于哪个“山”或“园”。
联想到:1)历史上对所谓“三山五园”并无权威定论。2)有的已难以恢复且不必恢复。3)“三山五园”涉及的关键词。综合考虑,我认为叫“清西山皇家园林”即可,不必过于拘泥于五园具体是哪五园。
这样对实际工作的意义在于:我们会更加珍惜这一区域而不限于其中的“五园”考证区域。例如,在规划设计的时候思路会更开阔,想到类似宝塔和佛香阁的互应关系,想到保护难得一见的天际线?
颐和园是光绪年间重建(非复建)的,十七孔桥这些乾隆年间老家伙留下来了,和昆明湖一起,相处很好很和谐。
联想到:1)有的专家对文物复建一味持反对态度并以此“傲然”。2)今天我们看到的标注“始建于某朝(汉、唐之类)”的古迹,细看标注隐隐绰绰“经历代修缮形成今天格局”或较委婉“清代维修、修缮”或干脆诚实地标注“清代重建、复建”的占多大比例?
这样对实际工作的意义在于:在坚决不建“假古董”的前提下,我们会更加敬畏历史,担负起该承担的责任,为子孙留下我们应该留下的东西。
我不反对对一些细节的过细研究,也认为对文物复建应持慎重态度。作为决策者,应当注意听取各方意见;在其中专家意见中,应听取各方专家意见。事实上真正成功的专家,也是在不断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