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2):中国美术史的编写应该更严谨一些

标签:
故宫石渠宝笈美术北京瞬间严谨 |
分类: 十大书画和历史传承 |
中国美术史的编写应该更严谨一些
--看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后的思考
2015年9月8日-11月8日,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展览分为典藏篇和编纂篇两个部分,分别在武英殿和延禧宫同时展出。展览于10月12日更换部分藏品,两期一共展出故宫书画藏品283件。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典藏篇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注重揭示书画收藏、流传、辨伪的历史,展出82件(套)书画藏品。“编纂篇”以《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贮藏地点、版本玺印五个部分解析诸编的内容与特征,展出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诸编著录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图书善本12册、《石渠宝笈》所用宝玺15件。
石渠宝笈特展指引牌
机会难得,我去看了4次,两期各2次。
第一次去时看见武英殿排长队,转到延禧宫,看了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等作品。
第二次在武英殿前排了6个小时,是我排队最长的记忆。看了晋王珣《行书伯远帖卷》、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唐韩滉《五牛图卷》、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卷》、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等作品。出门时已是华灯初上,早过了故宫关门时间,被安排从西华门出。这一段时间出了“故宫跑”一词,据说第一期撤展前一天观众要排10小时以上。
后两次没有第一期时的盛况,看书画环境较为宽松。看了晋顾恺之《列女图卷(宋摹)》、唐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帖卷》、宋赵佶《听琴图轴》、宋蔡襄《自书诗札册》等作品。这种“看见(多少年前读的)书中的画”的感觉很难用文字表达。
有几点想法:
一是展品质量很高,值得多次看。有媒体报道题目是《一生一次的邂逅》,很多网站转载,说明有共识。这样的展览有没有可能更多呢(不独是故宫)?
二是故宫的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有一些方便观众的措施,但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如这次网上热议的排长队,完全可以有更好且公平的方法解决,固守“传统”,很难说能让观众满意。再如不能拍照,对一些珍贵古画应当给以关照。但考虑到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很多博物馆都允许在不用闪光灯的情况下拍照,考虑到这次特展对观众是难得的观展经历,为什么不能在一些展品前(如书籍、印章等)设立拍照区呢?既然不能拍照,为什么又在展品边标注显示主办方不落伍的二维码?管理服务水平体现在细节处。在同期新开放的寿康宫景区外,就曾看见“地面钻生,小心滑跌”的告示牌。
故宫告示牌:地面钻生,小心滑跌
三是中国美术史的编写应该更严谨一些。边看特展,边感概古物流传不易,边想:以皇家之力收集的古代书画是否健全呢?张择端、韩滉、周文矩的作品留下来的占其总创作的多少?多少和他们齐名乃至超过他们的人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看到的,哪怕是石渠宝笈的全部(本次特展展出283件),是否只是古代书画的冰山一角?摄影术发明前美术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必须原画保存下来并确证,才能作为研究的证据。严肃的学者会问一个问题:顾恺之画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中国美术史的编写,是否应该有一副标题:“以对流传下来作品的研究为限?”
毕竟,结论应下在全面真实材料+严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
晋王珣《行书伯远帖卷》(来源:故宫特展网站)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来源:故宫特展网站)
唐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帖卷》局部(来源:故宫特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