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井村的刘氏古水井
(2022-03-11 14:48:32)
标签:
杂谈 |
七里井村的刘氏古水井
七里井自然村隶属扶沟县行政新区七里井委会村,位于城南七里,县人民公园东南角,S102公路西侧。全村现有村民200多户,600多口人,刘姓为全村第一大姓氏。
据七里井《刘氏族谱》记载:七里井刘姓先祖刘原,元朝时期为鹿邑人,明朝初期由鹿邑县迁移到扶沟县的大新。当时他们在大新居住的地方地势低洼、且常年潮湿,环境恶劣,先祖刘原便萌发改迁它处。经人卜算,率全部刘姓族人,迁移至扶沟县城南,距离县城七里的地方。初到此地,人地生疏、满目荒凉,就连最基本的饮水问题就非常困难。于是先祖刘原便在村西开凿一口水井,之后,在井东建房、盖屋、开荒、种地,逐渐安定下来。由于此地居县城七里,也是为了纪念水井开挖成功,便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取名“七里井”。七里井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自刘姓先祖刘原“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以来已经有600多年了。后来,七里井也有“井盖刘”之说。刘氏后人从五世时开始从七里井村外迁它地,九世时又有部分族祖从七里井迁出。再后来,外迁的刘氏族人又有迁徙过程,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全县的七里井刘氏已经发展到16个村庄。民国十一年(1922年)刘氏后人散居于扶沟、太康、鄢陵三县25个村庄,大约6000多人。到了1995年续修《刘氏族谱》时,扶沟、太康、鄢陵三县刘氏已经发展到34个村庄,7051人。
七里井自然村因井而得名。该水井位于现在七里井村西头,《刘氏先茔碑》的西北角。据说这口井深一丈八尺,井口三尺五寸,井壁用青砖砌成,井水清澈、甘甜,数代刘氏族人都是饮用此井水。解放后这口井还存在,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废弃。 七里井村刘氏后人继发现明朝刘氏祖茔碑并复立后,时刻不忘碑文中记载的先人开凿的那口水井。2016年6月,刘春明等人据老人们回忆又请高人指点,于在麦收后在祖茔碑西侧开始寻找、挖掘古井。经过众村民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这口古老的水井。经村里老人确认,此井正是祖茔碑中记载的“扶沟城邑一望许”的那口井。七里井村名的来历更加得以证实。
之后,又有村民刘春明、刘学谦等人对水井进行修复、清洗。当汩汩清泉水从井内冒出来时,众村民争相品尝。他们又在井口上方修建一座古色古香的石亭,取名“思原亭”,村民刘学谦利用古井水制作豆腐,并生产豆腐及其衍生食品。水井旁的食品厂厂房已经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