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将相和》阅读方法
(2021-01-28 21:26:53)《将相和》阅读方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连词成句地读”,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热身
第一组:战国
第二组:勇敢机智
第三组: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二.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学习课文。
1.学生读文,教师记录时间。
强调:要在确定理解课文内容后、读懂课文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
2.出示检测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具体内容的把握。
(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2)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A.击缶B.鼓瑟C.唱歌
(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B.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3.交流阅读体会:
(1)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如,不明白“渑池、缶、瑟”等词语的具体意思,但是能够猜出表示的是地名,乐器的名字,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就不用管它们,继续读下去,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2)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如,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一句时,能一眼看到一整句话就比看到“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要快得多。再如,读“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一句时,如果按照逗号的间隔拆开来读,就比较慢,如果眼睛直接扫过一整句话,就快多了。
(3)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如,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一句时,就知道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付秦王的两手准备。
四.再读课文,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1)文章主要讲述了哪几个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课文中的廉颇和蔺相如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借助关键语句谈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还可以结合课外读到的相关资料补充对人物的看法。
五. 课堂小结。
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是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已经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掌握并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对于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希望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方法,自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