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此处》读书心得四
(2020-11-12 18:04:50)
直面文本:先读教材,先直面教材,先用心用力地钻研教材。这才叫直面文本。“直面”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是“首先”,直面文本就是首先读文本;第二是“直接”,直面文本就是直接读文本;第三是“专注”,直面文本就是专注地读文本。当然,所谓的“文本”,这里专指教材。既然是直面文本,你就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走马观花,不能蜻蜓点水,不能浅尝辄止。你要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自己的思考沉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字斟句酌:什么叫字斟句酌?就是你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放过文本当中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词语,甚至是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正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文本细读。而这样的细读,你在教学参考资料中是找不到的,你在整套的优秀教案集中也是找不到的,你只能自己直面文本,细细地、慢慢地咀嚼和品味。就像南帆先生所讲的那样,你只能让自己整个地沉入词语当中去,然后才会有发现,才会有体悟。
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就是把自己搁进去,让自己活在文本当中。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好了!我们要跟文本中的形象一起喜悦,一起悲伤,它活着你也活着,它死了你也死了。这样一种感同身受、切入生命深处的阅读,才叫细读。这个过程,就是把自己逐渐放进文本语境的过程,是让自己活在字里行间的过程。置换角色、切己体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比较品评:有一句老话,大家都耳熟能详 ——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其实,文本细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它的好,才知道它的妙。一重话语不够,两重、三重甚至四重,我们要在多方的比较中看出它的好,看出它的美。文本的内涵是丰盛的,是常读常新的。细读文本是一种“穿行”的方式,是一种老牛犁地的深耕细作的方式。
擦亮语言:细读中的擦亮语言,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出发点是语言,归宿还是语言。中间是什么?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读也要到语言为止。所以,语言很关键,语言很重要。其实准确地说,这里的“语言”是指言语。只有擦亮了语言,语文的独当之任才有可能真正落到我们的课堂上。
想象还原:我们在进入文本时,一定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
寻找缝隙:缝隙就是矛盾,就是冲突,但它可能不太引人注意。所谓“寻找缝隙”,用洪子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追寻那个能把握到文本之魂的通道。那个通道可能非常狭窄,非常细小,你不细读,可能发现不了;你不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可能就会被你忽略。
开掘意蕴:什么是意蕴?黑格尔说,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那么很显然,意蕴虽然不是形象,但一定是通过形象来显示的,并且比形象要更为深远,它深藏在字里行间,等着我们去开掘,去发现。
其实这些方法是细读有法,却无定法。真正的文本细读难在哪儿?难在你要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因此,我们可以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的,而是从“自己”开始的;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文本细读是我们在发现文本的同时,最终发现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