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颂

(2024-10-12 15:48:51)
标签:

情感

文化

杂谈







  《孔子颂》 

  作者:邱承彬 

  麒麟吐书 尼山圣诞 

  天降大任 棂星下凡 

  仁礼双德 与人为善 

  以立人极 天地人贯 

  为政以德 礼德黎元 

  大同小康 卓识远见 

  有教无类 不厌不倦 

  至圣先师 弟子三千 

  见利思义 民富邦安 

  治史主直 可贵开端 

  美善统一 诗教优先 

  三游并重 乐水乐山 

  修订六经 五经扬传 

  倡导五常 伦理纲宪 

  创立儒学 大成文宣 

  博学论语 儒家经典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素王文宗 乃神乃仙 

  天纵之圣 大祀大典 

  天之木铎 弘大久远 
                     
  部分注释 
  1.麒麟吐书 尼山圣诞:麒麟在孔子家院子里口吐玉书,孔子在尼山诞生。据传说,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2.天降大任:古人认为孔子的诞生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他的身上。 

  3.棂星下凡:古人认为孔子是天上的棂星下凡。棂星门是中国传统古建筑名,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星神相比。另一说法认为,棂星本来称灵星,是天田星官。传说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为了风调雨顺,百姓安乐,就命令祭祀天田星,作为祭天的头等要事。到了宋代,儒家把孔子与天相配,所以在孔庙和儒学中,也都把祭祀孔子当作祭天,因此文庙都筑有灵星门楼,用以祭祀孔子。后来,人们觉得汉代祭祀天田星是为了求得农业丰产,与文庙里祭祀天田星当作祭祀孔子没有关系,又见门的形状好像窗棂,就把“灵星”改为“棂星”。 

  4.仁礼双德 与人为善 以立人极 天地人贯:这四句讲的是孔子的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天道、地道相贯通。人极,纲纪;纲常;社会的准则;行为规范。贯,通;贯通。 

  5. 为政以德 礼德黎元 大同小康 卓识远见:这四句讲的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把德、礼施之于民。黎元,黎民百姓。大同,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小康,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 

  6.有教无类 不厌不倦 至圣先师 弟子三千:这四句讲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了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而个性是存在差异的。个性之所以有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不厌不倦,是指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至圣先师,指孔子是道德智能最高的圣贤及先辈老师。至圣,道德智能最高的人等。先师,先辈老师。 

  7.见利思义 民富邦安:这两句讲的是孔子的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民富邦安,百姓富裕了,国家就安定。见利思义出自《论语·宪问》,原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8.治史主直 可贵开端:这两句讲的是孔子的治史思想。意思是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这是研究历史最可贵的开端。治史,研究历史。直,公正的,引申为实事求是。 

  9.美善统一 诗教优先:这两句讲的是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当作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养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10. 三游并重 乐水乐山:这两句讲的是孔子的旅游思想。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据《论语·雍也篇》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君子比德于山水。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 

  11.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全名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 

  12.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13.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儒家“五常”。  

  14.纲宪:法纪;法度。引申为规范、纲纪、纲常,事物中最主要部分。 

  15.大成文宣:即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8月17日,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即大成就者。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中的“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文宣,指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 

  16.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据《论语·子罕》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白话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17.素王:孔子的别称。儒家称孔子为“素王”,认为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就会有人信奉他的思想,因此,他的王位、权势就永远存在。称孔子为“素王”,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 

  18.文宗:指众人所宗仰的文章大家、文章宗匠、文章祖宗,造诣高深、成果卓著、为众人所宗仰的巨匠。 

  19.天纵之圣:出自《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白话译文:太宰问子贡:“夫子是圣人吗?为何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上天要他生下来就是圣人,而且多才多艺。”天纵,天所放任,引申为上天赋予。 

  20.天之木铎:传说是天帝授予儒圣孔子的乐器。引申为让上天都为之骄傲的宣扬教化的人或政教,指孔子及儒学。木铎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其二是比喻宣扬教化的人。出处《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白话译文 
  麒麟在孔子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后,孔子诞生。 

  古人认为孔子的诞生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孔子的身上,他是天上的棂星下凡。 

  孔子主张人要有仁德和礼德,要与人为善。 

  确立做人的纲纪,使天地人相贯通。 

  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用礼和德施于百姓。 

  孔子提出了大同和小康的理念,是卓越的见解,他有着远大的眼光。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这就是有教无类。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孔子是道德智能最高的圣贤和先辈老师,有三千弟子。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百姓富裕了国家就安定了。 

  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是研究历史最可贵的开端。 

  美和善要统一,先用诗来教化百姓。 

  游览、游学、游仕同等重要。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 

  孔子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弘扬传播。 

  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伦理道德的规范。 

  创立了儒学,被誉为大成就的文宣王。 

  博学的《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对于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古人认为孔子是素王,是众人所宗仰的文章大家,好似天上的神仙。 

  他是上天赋予的圣人,享大司大典。 

  孔子是上天都为之骄傲的巨人,他创立的儒学也是上天为之骄傲的巨大学问,即弘大,又源远流长。 
  孔子简介 

  据相关资料记载,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作者:邱承彬(字:木兮,号: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天珠学者、佛学者、传统文化学者,天珠学创始人,旅游专栏作家,诗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国颂》、《黄河颂》、《雪山圣湖颂》、《高山流水颂》、《泰山颂》、《历山颂》、《石林颂》、《热海颂》、《同学颂》、《章丘颂》、《石榴颂》、《北王庄颂》、《老师颂》、《妇女颂》、《母亲颂》、《黄山颂》、《春天颂》、《解密天珠•序》、《四季颂》、《西藏颂》、《中秋月•嫦娥甩袖》、《禾木颂》、《伏羲颂》、《黄帝颂》为邱承彬著名的颂诗。
 作者:邱承彬    二〇一一九年十月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