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彬浅谈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淤田2-219
(2023-06-18 18:43:31)
标签:
情感文化 |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淤田原文:
熙宁中,初行淤田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部分注释:
1.熙宁:宋神宗赵顼(xu)年号(1068-1077)。
2.淤田:用含泥沙较多的江河水漫灌,使泥沙淤积以造田或改良农田土壤。
3.泾水:渭河的支流,在陕西省中部,也称泾河。
4.斛(hú):量词,一斛为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一斛五斗。
5.粪:肥田,施肥,文中指使水中的泥土淤积下来以肥田。
6.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黍(shu).
7.宿州: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8.陡门:斗门,即堤堰中用以蓄泄渠水的闸门。
9.汴水:古代河流名,即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南的索河。本文所指的汴水一般认为应该指汴渠,即从今荥阳市北黄河东南开始,流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县、商丘市、夏邑县、永城市等地,再向东南经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和江苏省泗洪县,至盱眙县对岸入淮河。自隋至北宋,汴水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水运干道。
10.下泽:下游低洼之地。
11.刺史:古代官名,这里指主持淤田之事的地方官员。
白话译文;
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始推广淤田法。谈论这件事的人以为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意思是说泾河的水一斛,其中含泥土好几斗,泾水既可以用来浇地又可以肥田,使我种的庄稼生长茂盛)。文中所说的“粪”,就是淤田。我出使至宿州时,发现过一块石碑,原来是唐朝人开挖修筑了六座斗门,拦截引导汴河水至下游的洼地来淤田,老百姓得到了淤田的利益,所以刻碑来颂扬刺史的功劳。由此看来,淤田的方法恐怕是由来已久的。
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参照沈括《梦溪笔谈》
邱承彬(字:木兮,号: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天珠学者、肚皮舞学者、佛学者、传统文化学者,天珠学创始人,肚皮舞学创始人,邱颂·邱体诗创始人,邱隶·邱体字创始人,旅游专栏作家,诗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国颂》《黄河颂》《雪山圣湖颂》《高山流水颂》《泰山颂》《历山颂》《石林颂》《热海颂》《同学颂》《章丘颂》《石榴颂》《北王庄颂》《老师颂》《妇女颂》《母亲颂》《黄山颂》《春天颂》《解密天珠序》《四季颂》《西藏颂》《中秋月嫦娥甩袖》《禾木颂》《伏羲颂》《黄帝颂》《山东颂》《五一颂》《廿岁光阴》《生肖颂》《东极颂》《和颂二首》《芒砀山颂》《聊斋颂》《长白山颂》为邱承彬著名的颂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