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彬浅谈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饥虐文章之病3-213
(2023-06-08 22:05:27)
标签:
文化情感 |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饥虐·文章之病原文;
司马相如叙上林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李善注:“太湖,所谓震泽。”按八水皆人大河,如何得东注震泽?又白乐天《长恨歌》云:“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杜甫《武侯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防风氏身广九亩,长三丈,姬室亩广六尺,九亩乃五丈四尺,如此防风之身,乃一饼耳。此亦文章之病也。
部分注释;
1.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成都人,善作赋,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
2.上林:古代宫苑名,原为秦代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其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一带。
3.丹水、紫渊、灞、浐、泾、渭:都是司马相如在赋中罗列的江河名称。
4.灏(hào)溔(yao)潢(huang)漾:都是司马相如在赋中用来描写江河水势浩大的样子的词。灏:通“浩”,水势浩大无边。溔:水势浩大。潢:水深广的样子。漾:水势涌动的样子。
5.注:流入,灌入。
6.太湖:湖泊名,古时称为震泽,也称为具区、五湖、笠泽。太湖地跨江苏、浙江两省,主要由黄浦江泄入长江。
7.李善:唐代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著有《文选注》六十卷。
8.震泽:太湖。详本文第条注。
9.大河:黄河。
10.白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大诗人。
11.《长恨歌》: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唐元和元年。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12.峨嵋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峨嵋山市。
13.嘉州:古代地名,原为汉代犍为郡的安南县属地,北周大成元年置为嘉州,到宋代庆元二年时升为嘉定府,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
14.幸蜀:这里指唐玄宗幸蜀。幸:封建时代称帝王亲临为幸。
15.交涉:这里是“关系”的意思。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往四川成都,后又返回长安,但其来回所走道路,都没有经过峨嵋山。所以沈括说唐玄宗所走的道路与峨嵋山没有关系。
16.围:古人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尺寸长短说法不一,一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一说两臂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从下文“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来推断,沈括所理解的围当指两手拇指与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否则,以人两臂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四十围圈成的圆直径不可能只有七尺。
17.径:直径。
18.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
19.防风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是个巨人,大禹在会稽山治水时,防风氏因为迟到而被大禹杀死,他的一节骨头就装了整整一车。《国语·鲁语》中载:“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好聘,且问之仲尼……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
20.身广九亩:照字面理解,是“身材有九亩田那么大”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防风氏身躯硕大。亩:面积单位,现在规定六十平方丈为一亩,在古代不同时期对亩有不同的规定,如周代规定六尺为一步、横一步直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白话译文:
司马相如在赋中叙述上林中的各条河流时说:“丹水、紫渊、灞水、浐水、泾水、渭水,八条河流的流向不同、形态各异,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太湖。”唐代的李善在注释里说:“太湖,就是所谓的震泽。”按:八条河流都注入黄河,怎么能够再向东流进震泽呢?另外,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山在嘉州,与唐玄宗到达蜀地的道路根本没有关系。杜甫在《武侯庙柏》诗中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也就是直径为七尺,(这样的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传说中的部落酋长)防风氏的身体宽九亩,高三丈,按周代的度量标准,一亩宽六尺,九亩就是五丈四尺,照此算来,防风氏的身体就像一块饼一样了。这也是文章的弊病啊!
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参照沈括《梦溪笔谈》
邱承彬(字:木兮,号:六不居士,又名邱木兮、邱六不,天珠学者、肚皮舞学者、佛学者、传统文化学者,天珠学创始人,肚皮舞学创始人,邱颂·邱体诗创始人,邱隶·邱体字创始人,旅游专栏作家,诗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国颂》《黄河颂》《雪山圣湖颂》《高山流水颂》《泰山颂》《历山颂》《石林颂》《热海颂》《同学颂》《章丘颂》《石榴颂》《北王庄颂》《老师颂》《妇女颂》《母亲颂》《黄山颂》《春天颂》《解密天珠序》《四季颂》《西藏颂》《中秋月嫦娥甩袖》《禾木颂》《伏羲颂》《黄帝颂》《山东颂》《五一颂》《廿岁光阴》《生肖颂》《东极颂》《和颂二首》《芒砀山颂》《聊斋颂》《长白山颂》为邱承彬著名的颂诗)

加载中…